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7.68
  • 期刊
  • OpenAccess

「食話食說」-台灣美食論述者的探索性研究(1995-2008)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90年代後期,台灣進入了成熟的消費社會,週休二日、第四台開放、網路崛起等社會環境,帶動國人休閒消費熱潮。美食論述的興起,反應且塑造著社會的集體行動,「吃」成為一種學習、訓育與展現品味的過程。不同於90年代以前的教學食譜或飲食文學,90年代後期出現的美食論述,具有召喚民眾消費的文化特質。餐飲指南成為出版市場上的新類別(1996/07/18/工商時報)、各大報加重美食專題與新聞的比重、電視台開始製作各式美食節目……。美食論述以一種指導甚或蠱惑的方式,吸引著消費者打開荷包,享受美食。隨著美食論述的發展,各種美食名家、美食書寫者也開始以一種「專家」的姿態,指導著美食的吃法與品味。而在多元的美食論述頭銜裡,實則可分類為兩種不同類型,一是以銷售數量、市場考量為主;另一則是強調同行認可與文化名聲。本文從Pierre Bourdieu對權力場域的劃分獲得啟發,將美食論述者分為經濟資本佔主導地位與文化資本佔主導地位兩類,並從中各選出代表群體,以「美食記者」與「美食家」為研究對象。筆者以為,所有的美食論述者都可以擺放在經濟資本或文化資本佔主導的位置下進行檢驗。「美食記者」與「美食家」可做為美食論述場域內的鬥爭原型,其也反應出處於該位置下所有美食論述者的處境與策略。研究發現,美食記者與美食家所進行的不是實質專業上的鬥爭,而是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展現,尤其在充滿主觀價值判斷的美食議題裡,美食的專業充滿著各說各話的弔詭性,美食論述者的權力來源與其說是依恃在食物的專業上,還不如說是利基在符號的操弄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