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00.136
  • 期刊
  • OpenAccess

民族學收藏與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問題

摘要


博物館的興起與發展,它的收藏保存功能一向被認為是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長久以來博物館對保存文物的貢獻也確實無可取代。不過,就某些性質的器物而言,其收藏保存過程所蘊藏的意含可能影響到保存的真正意義。對於專門以累積「異文化」器物為目的的民族學收藏而言,就有許多這樣的衝突與矛盾隱含其中。這些器物收藏的過程是否如同克利佛(James Clifford)所言: 「是權力的歷史關係表現」?究竟這些收藏是如何形成的?目的是什麼?本文希望從這樣的角度來討論一些民族學收藏背後的因素,包括過去的收藏歷史、人類學的理想以及現代與原住民之間關係的變化對擁有民族學收藏的博物館造成的影響等。針對這些問題的檢討,目的是期望能再深入思考為何保存、為誰保存這些器物和文化?冀望將來的民族學收藏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除了對靜態器物保存的貢獻,和對傳播異文化知識的貢獻之外,還能基於尊重關懷的考慮,達到以「人」為中心的文化保存的目的。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葉玉芬(2009)。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之議題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6/NTTU.2009.00001
韓承樺(2017)。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12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