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53.5
  • 期刊
  • OpenAccess

“以意逆志”説與中國古代解釋論

The Mencian Statement "Yi yi ni zhi" and Chinese Theories of Interpretation

摘要


“以意逆志”四字爲孟子解《詩》時提出,近千年以來爲各派批評家所推重。爲何孟子“以意逆志”一語會被這麽多批評家認同?本文提出,“以意逆志”之所以能“放之四海而皆準”,與古代漢語作爲不帶情態標記語言而具有豐富的模糊空間有著很大關係。歷代以來,中國傳統批評家不斷地挖掘利用“以意逆志”中“意”、“逆”、“志”三字之語義以及四字之間句法的模糊性,以求重新闡發孟子的論斷,進而爲各自的解釋説找到理論根據。因此,通過討論各家對孟子“以意逆志”一語的重新闡發,本文展示出從先秦到清代各種解釋方法的獨特特徵,同時,本文亦發現這些理論潛在的互相聯繫,進而揭示中國整個解釋傳統作爲整體的動態統一。

參考文獻


王應麟(1223-1296)《漢藝文志考證》,卷二,第 6 頁, 載《文淵閣四庫全書》册 675。
胡應麟(1551-1602)《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御纂詩義折中·序》,第 1 頁,載《文淵閣四庫全書》册 84。
陳致《説“夏”與“雅”:宗周禮樂形成與變遷的民族音樂學考察》,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1 年第 19 期,第 1-54 頁。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二十七年》,載《十三經注疏》,卷二,第 1997 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