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53.221
  • 期刊

主體裂變後的語言雕塑-評廖人《浪花兇惡》

摘要


廖人的《浪花兇惡》具有清晰的洞見,如同哲學語言能直見「相」的本質,他並不一定專注於語彙的鋪疊,而專注於心念,或左或右的靠近自己也難以言明的感知,在各種傾斜的、來回的、深鑿的切削視野裡,去突出個體對世界的觀察與存在感受,極為靈活地,像一支鏡頭從四面八方去拍出畫面,以旁觀者的距離,測量與其餘物件的關係性,觸動、徘徊、思考以及現象的描敘,構成詩歌裡立體的多重景深,用最簡易的語詞而達至線索豐富的圖繪。廖人的另一本詩集《13》,其創作生成是廖人將介乎鏡象自我和虛擬他者之間的張力膨脹到極致,形成詩語言的多重性,既在構建詩人的格局亦同時解消自我的侷限性,形成多邊的回聲體,如此主體變異的呈現方式在當代詩裡有顧城的「布林」系列可供參照,然而廖人所創建的詩意空間卻更具當代台灣青年世代的特點,語言風格充滿諧擬、用典、日常性和多邊主義,意圖模糊化主體的軸線性;因此若追蹤《浪花兇惡》的版圖,反而從中看出較為清晰的線索,可以整合出一個青年詩人的暴力美學建構史。此詩集同時是青春的、詩學的、身體性和政治性的,但語言卻完全異於當代的敘事序列,而以充滿跳換、直覺、反向、衝撞的語言策略去逼近認知的核心,形成不斷增生擴建、迴盪、當下性的生命景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