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姜昆在自編自演的段目中放入積極的改革、教育、與道德意識。企圖透過相聲傳遞其個人的社會關懷。作品的觀察涉獵範圍,持續且全面。與前輩們相比較,姜昆的作品更趨新穎、熱忱、執著,注重作品意旨的完整傳達。以浮現出知識分子的知性作派而醒目於市。本文從三個面向──「路線鬥爭」、「改革助瀾」以及「世風勸誡」,呈現姜昆早期作品裡(1977-1984)持續且廣泛的社會關懷與經世議論。並檢討「用淑世態度說相聲」時,對該相聲作品之審美價值可能會造成的傷害。 八十年代中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姜昆與作家梁左合作,簡瑹e一時期「集體框架」下的主體意識蒙蔽。借鑑西方現代文學的藝術思維與寫作手法,使得段目的切入視野與普世關照倍加冷靜、深沉。放下主流價值的對錯立判,轉向社會疏離心理的深度描摹。並嘗試使用意識流、黑色幽默、荒誕等破格筆法,將當代生活賦予更概括、更典型、更貼近生存本質的藝術形象。其表現在對「詩化情境建構」、「人物性格深層揭露」的敏銳情思,織構出大陸地區相聲演化至今在「美學意識」上,最為超前的一次內在躍進!本文以「姜昆與梁左合作時期」(1987-1994)的段目為解析主體,並溯及部分姜昆早期作品,循著「掙扎─復歸-迷失」的線索,見證姜昆相聲中主體意識的追尋。 除了討論姜昆相聲中的社會關懷與文學手法之外,本文亦剖析姜昆相聲作品的表演技巧。除了段目意旨深遠,姜昆相聲的另一賣點就是出眾的捧逗拍檔效果。除了探索李文華獨門的蔫包袱處理,以及唐杰忠表演幅度的驚艷拓展外,亦會逐步引證姜昆「演重於說」的表演特質。並略論姜昆近期轉型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