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24.8
  • 學位論文

集體認同的建構:當代台灣客家論述的內容與脈絡分析(1987-2003)

指導教授 : 王甫昌

摘要


摘要 過去研究多從語言範疇或整體社會結構變遷的必然來理解客家文化運動的發展,本文嘗試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以兼顧微視和鉅視的角度來考察客家運動從1987年至2003年的變化歷程。其中構成當代台灣客家論述的主要元素包括客家的語言、文化、歷史記憶,以及在此基礎上關於「族群想像」的範圍(即是否以「台灣客家」作為族群界線)和「應得權利」共識的建立;客家論述興起的背景跟客家族群所面臨的「雙重同化」困境密切相關,而運動組織與反對運動陣營的策略結盟,則促成客家議題的公共領域化,族群政治的競爭更讓客家文化運動獲得制度性的回應,此歷程的變化同時承載著運動訴求目標、潛在敵人與意義轉變的更迭;藉由對客家問題的診斷、處方的提出和激勵參與動機的陳述,運動組織得以爭取潛在參與者支持運動理念,透過實際投入運動行列的過程,個人亦成為形塑客家認同樣貌的建構者,而客家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在此則實踐著集體認同的動態建構,「社會學干預」的進行使得客家論述再次受到強化與確認。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129-210。
——(1999)社會運動。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15章。台北:巨流。
——(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145-208。
——(2002b)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
周平德整理(2001a)讓學術的回歸學術—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內容是否妥當公聽會。收錄於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頁193-216。台北:海峽學術。

被引用紀錄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7.00616
邱懋景(2016)。客家Style:台灣紀錄片的文化記憶與敘事認同表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773
葉德聖(2012)。臺灣客家運動之未來方程式:形成與發展(1987-201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757
雷耀龍(2012)。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364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30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