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1.209
  • 學位論文

「明體達用之學」── 「宋學」裂變與錢穆清學史新詮

MING TI DA YONG ZHI XUE: Transformation of SONG XUE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Qian Mu's Qing Dynasty Academic History

指導教授 : 夏長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關於錢穆清學史的研究可謂量多質精,但可惜的是觀點單一,且大多囿限在今日文、史、哲、法、政諸科分域的格局下提出論述。本文之著作動機即嘗試突破學科的疆域,回歸政學不二、體用合一的傳統學術視域,重新探究錢穆論清學的詮解視角。 在論述架構上,本文採先綜論次分述的方式。先就錢穆評騭清學之判準做綜合性的評介,指出錢穆用以衡量清學的「宋學」,乃知識、道德、政治合一的「明體達用之學」,其所欲回應的時代危機,是民初以來知識與道德分離,政治與教化脫鉤的情形,與清代「漢宋門戶」的關聯其實不大。而錢穆所以終身持守「宋學」,也非僅出於對傳統的眷戀,更在思索宋學「天人合一」的宗教情懷,如何面對西方知識與信仰有別,政治合法與宗教神聖二分的文化體系。之後,本文分述錢穆如何把握知識、道德、政治分合的標尺,從宏觀的角度,評價清學流派的整體發展,以及如何藉微觀的透視進退個別學者。錢穆從這個角度論述的清學主題有:考據學與希臘文所說的“Scientia”近似,指包含人文在內的所有客觀知識。常州學術僅求政治上的「時務其用」,未先就「經義其體」下一番修養工夫,有「達用」無「明體」。在論清儒時,錢穆經常以反義對舉的一組人物,彰顯其評價,例如:清初黃宗羲之「讀書之多」與「反求諸心」融通,和顧炎武之「博學於文」與「行己有恥」兩橛,恰好構築知識與道德分合的對照。清中葉戴震「訓詁明而後義理明」的治學進路,與章學誠「言性命必究於史」的主張,正好呈顯躬行實踐的「義理」能否「知識化」的時代課題。晚清曾國藩「經濟之學在義理之中」與捨棄義理養心,移植西方憲政的康有為,正好凸顯德行與政事的分合。而廣東學者陳澧所以得錢穆青眼相看,正因其「注疏、心術、政術」一以貫之的「士大夫之學」,以經典注疏陶育人格,突破近乎「為知識而知識」的乾嘉學術,以良善的道德開啟美好的政治,正契合知識、道德與政治合一的「明體達用之學」。 在研究進路上,本文首重紮實的文獻工夫,盡量廣覽聯經出版公司《錢賓四先生全集》以及清人文集,並輔以西方理論的參照。用意在藉清人文集,以徵錢說之虛實。對於錢穆過度偏護舊學之處,本文亦佐以若干西方觀點,例如: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胡賽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1938)等詮釋學理論,哲學家韋伯(Max Weber,1864-1920)1920)〈學術 作為一種志業〉、〈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政治學家羅爾斯(Rawls,1921-2002)、泰勒(Charles Taylor,1931-);法理學家伯爾曼(Harold J. Berman,1918-2007)、德沃金(Dworkin,1949-2005)等人之論述,稍作平衡調整。 在研究貢獻上,錢穆清代學術史的探索,雖不是全新的議題,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但在當今學科分裂下,有相當多的視角是尚未受關注的。清代學術與近現代學術的研究,一直分屬兩個領域,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卓越的表現,然而兩者交涉不多,因此,關於民初幾本清學史的探討,在論述詮釋視角時,僅以「漢宋門戶之見」或科學�反科學的立場分析之,較未注意講求「實踐性」的「明體達用之學」,裂解為科學知識、「認知型態」的道德哲學以及仰賴法律的政治運作,自然就未能解析此一裂變在錢穆的清學史建構中,有何種程度的投射。且中國政治的理亂是錢穆一生學術的立基點,談論錢穆的學術,不能不留意自康有為戊戌變法,以迄民初以來憲政制度的衝擊,但在現今「文史」與「法政」分科之下,這方面的研究尚有開發空間。因此本文冀望融合各學科,從傳統學術會通的精神看出去,期能得到若干嶄新的觀點,稍有貢獻於學界。

參考文獻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黃克武:〈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7年6月),頁393-412。
曾昭旭:〈論王船山在學術史上之地位問題——兼論清代學術之性格與梁著、錢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觀點〉,《鵝湖》第15卷第6期(1989年12月),頁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