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94.189
  • 學位論文

以耳石穩定性碳氧同位素探討烏魚洄游生活史

Migratory Life History of Grey Mullet (Mugil cephalus) Inferred from Otolith Stable Isotopes

指導教授 : 蕭仁傑

摘要


本研究主要藉由分析和比較養殖與野生的烏魚(Mugil cephalus)耳石之穩定性碳氧同位素組成,以探討其洄游生活史,並輔以耳石鍶鈣比濃度分析檢視烏魚在河海間的移動。首先進行烏魚幼魚耳石的穩定性碳氧同位素分析,發現經過養殖池養殖2 ~ 3週後的幼魚,其耳石穩定性碳氧同位素組成與未經養殖的幼魚是不同的,顯示養殖池的幼魚耳石記錄了魚體由海洋進入養殖池的環境改變。養殖烏魚來自竹北的養殖池,池水年溫度約18 ~ 33℃,鹽度約6.6 psu左右,靠近耳石核心部位的穩定性碳氧同位素皆呈現下降後再上升的狀況,顯示幼魚由海洋進入鹽度較低的養殖池後再適應的過程,而後氧同位素值出現週期性波動,反映池水年溫度的變化,但碳同位素值維持不變,顯示碳同位素不受溫度影響僅反映鹽度的變化。野生烏魚捕獲自竹北外海,在靠近核心部位的碳氧同位素值也有下降後再上升的現象,之後則有不同的上升和下降幅度,對照養殖烏魚的碳氧同位素值可知,此類型烏魚在海中孵化後會進入河口或淡水覓食,停留時間則呈現個體差異,之後洄游到海中繼續成長;但有些個體的同位素值在靠近核心處並無明顯下降,推測這些個體在孵化後便長期生活於海中並無進入河口或淡水。本研究經由養殖烏魚得知碳同位素可不受溫度影響僅呈現環境鹽度的變化,穩定性碳氧同位素分析亦顯示出野生烏魚存在多樣化的河海洄游行為。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黃朝盛、蘇偉成(1989)台灣西海岸鯔魚漁況變動之研究。台灣水產學會刊,第16 卷第1 期,第47-83 頁
許智傑(2005)烏魚仔稚魚期耳石微細構造與初期生活史事件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慧瑜(2007)以蠕蟲類生物性標籤研究臺灣近海烏魚之系群區分與洄游。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Ashford J, Jones C (2007) Oxygen and carbon stable isotopesin otoliths record spatial isolation of Patagonian toothfish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Geochim Cosmochim Acta 71:87-94
Bastow TP, Jackson G, Edmonds JS (2002) Elevated salinity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fish otolith carbonate: stock delineation of pink snapper, Pagrus auratus, in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Mar Biol 141:801-8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