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156.80
  • 學位論文

論勞動法上之團體協商義務—我國法與日本法之比較研究

The Duty to Bargain in Good Fait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指導教授 : 王能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團體協約法修正前,我國係採取自由協商的方式,法律僅規範協商後的合意,而不介入協商過程。不過在同法修正後,立法者引入協商義務,明定雙方須在他方的請求下進行協商,且該協商須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之。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比較法的研究,探討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到底在什麼情況下,勞資雙方方有協商義務;第二,當事人如何的行為,方能滿足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在上述問題意識下,於本文第二、三兩章當中,主要是介紹日本法的現況。在進入第四章後,則以我國整體勞動三法為對象,比較對照上述日本經驗。就此可以看出,立法者雖然明白表示參酌外國法制,但在同時也嘗試設計出適合我國勞資實情的制度。例如針對勞方的協商主體,於新修正的團體協商法第6條第3項及第4項中,即可看出立法者的巧思。而針對這些規範的妥當性,本文已嘗試進行評析,並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點。 除此之外,在強制協商的政策轉變後,勞資雙方不論針對協商主體、事項,或是誠信協商的應有態樣,都可能產生爭執。由於涉及的問題十分多元,難以期待相關規範能夠鉅細靡遺。再者,立法者在制度設計之際,或許也期待透過將來實務見解的累積,來因應法制轉變下的相關問題。基於此種想法,本文也嘗試指出日本法上值得參考之處,以供將來裁決委員會的借鏡。但也必須注意的是,由於兩國在法制及勞資關係上皆有差異,在不違法的限度下,裁決委員會當然可基於自身考量,而發展出適合我國的作法。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Professor Dr. Horst Konzen著,楊通軒譯,〈團體協約自治在德國集體勞工法體系中之地位〉,《律師雜誌》,第215期,1998年8月,頁77-87。
吳育仁,〈美國勞資集體協商政策中經營管理權和工作權之界線:從協商議題之分類與法律效果觀察〉,《臺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1-117。
邱駿彥,〈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2006年12月,頁49-74。
韓仕賢,〈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草案評析〉,《台灣勞工雙月刊》,第10期,2007年11月,頁62-72。
謝棋楠,〈美國不當勞動行為認定與裁決之規範—兼與我國九十二年版勞動三法草案相關條文初步對照〉,《育達學院學報》,第10期,2005年9月,頁98-118。

被引用紀錄


陳姵諠(2016)。我國教師團體協商事項研究-以公立中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788
王之穎(2015)。美國團體協商法制公平代理義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1318
黃麗竹(2015)。美國勞動法上義務團體協商事項範圍劃定之研究—兼論對我國法之啟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786
林祖佑(2014)。美國排他性協商代表制之研究及對台灣之啟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892
彭靖芳(2012)。日本企業人事考核與不當勞動行為不利益待遇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1022012040027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