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60.192
  • 學位論文

都市街區開放空間之空間設計效率-活動行為導向

The Space Efficiency of Street Open Space Design (Pedestrian Behavior Oriented)

指導教授 : 蔡育新
本文將於2027/08/22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都市地區人口數多,都市居民對於活動空間的需求也比相當高,然都市建成環境中人口密度高、建物密集,若要新建公園綠地或廣場此類單元面積較較廣的開放空間,以符合居民的活動需求顯有困難。近年臺灣都市因都市更新所帶來的建物重建機會,部分新建住宅因容積獎勵,於相臨道路面留設相當之退縮空間,與人行道形成「街區開放空間」(含建物退縮、人行、與釋出路邊停車空間)。街區開放空間的形成擴大了人行空間的範圍,為都市居民提供潛在活動場域的可能。而在新型冠狀肺炎的影響之下,使居民使用步行或自行車的機會增加,是以街區開放空間也提供相應的人行使用需求空間;除此之外,街區開放空間更有機會增設相當的綠色空間,而為氣候變遷的減緩、調適效果。 街區開放空間為都市提供開放空間之重要場域,並且能帶環境、社會互動、公衛之效益。因此本研究欲藉街區活動調查,瞭解街區開放空間與行人活動之關聯,指認街區中是否有低度使用或衝突之地帶,而為街區規劃之修正建議。研究結果指出街區開放空間能提供足夠空間供人行使用,然使用者可能更偏好具有遮蔭功能的騎樓空間,是以就街區環境的規劃供給,應以提升遮蔽功能之設施為佳;而低度利用空間之形成,受兩大因素影響:街區的總流量和街區的樹穴面積占比,街區的路徑和樹穴設置需要搭配規劃,甚至必須考量到總流量來進行設計。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內政部營建署. (2022). 《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
蔡育新, 徐嘉信, 王絢, & 林家靖. (2021). 因應氣候變遷之都市街區規劃設計策略與永續 [共效益]-建物重建階段. 都市與計劃, 48(1), 27-48
石婉瑜, & Mabon, L. (2018). 臺北盆地的熱環境特徵與都市綠色基盤的影響. 都市與計劃, 45(4), 283–300.
Banerjee, A., Maurya, A. K., & Lämmel, G. (2018). A Review of Pedestrian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l of Service over Different Pedestrian Facilities. Collective Dynamics, 3(0), 1–52. https://doi.org/10.17815/CD.2018.17
Barbarossa, L. (2020). The Post Pandemic C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 Non-Motorized Urban Environment. An Overview of Italian Cases. Sustainability 2020, Vol. 12, Page 7172, 12(17), 7172. https://doi.org/10.3390/SU1217717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