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154
  • 學位論文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六》之分析與詮釋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achmaninoff’s Piano Sonata No.2, Op.36

指導教授 : 簡美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拉赫曼尼諾夫為二十世紀的全能音樂家,集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於一身。早期創作以柴可夫斯基那抒情傳統的風格為依據,二十歲以「自由藝術家」身份畢業於莫斯科音樂院後,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音樂語彙---「拉氏的浪漫情感」。隨環境時空變遷,二十世紀初俄國的史克里亞賓、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汶斯基、以薩替為首的「法國六人組」、德奧以荀白克為首的「新維也納樂派」等音樂家,他們在創作上不斷地推陳出新,前衛新穎;而拉赫曼尼諾夫卻沿襲著十九世紀蕭邦、李斯特那浪漫主義風格,即便被譏為保守作曲家,他仍堅持自我風格。在音樂史上,他是最後一位浪漫樂派音樂家。   雖然鋼琴奏鳴曲並不是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主要曲種,但在他《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中,他精用主題中三個短小動機,將它們加以變化,以不同型態出現在曲中各樂章各段落中,串連起三樂章,隨著織度增加和豐富對比的音色變化,擴展成一體呈現的大型鋼琴曲。雖然《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當時首演結果並不理想,但從樂曲篇幅、織度、力度、響度而論,此作品確實有分析與探究的價值。   本論文中第一章描述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創作;第二章從拉赫曼尼諾夫的所有創作中,針對他的鋼琴作品作討論,再以旋律、節奏、和聲、調性和「鐘聲」等面向作鋼琴風格之整理;第三章概述《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以作曲手法、樂曲結構、內容等方面分析;拉赫曼尼諾夫那一手精湛琴藝,深受俄國鋼琴學派影響。筆者認為作曲家的鋼琴彈法與創作息息相關,故在第四章第一節簡述俄國鋼琴學派。第四章第二節中,筆者以作曲家在譜上標註的術語為依據,發展而成的演奏詮釋。第三節整理《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曲中的「最高點」之處。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有兩個版本,拉赫曼尼諾夫於1931年將1913年版本作修改,刪減與主題關連性不大的段落,並簡化原版織度,使樂曲在音樂上更流暢更具有整體性;雖然拉赫曼尼諾夫最認同霍洛維茲的版本,但筆者希望依循作曲家本人改寫的版本,故在本論文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譜例說明採用1931年的版本。

關鍵字

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 奏鳴曲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參考文獻


黃心潔。《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詮釋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8。
黃柔菁。《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16》。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2010。
Bertensson, Sergei and Leyda, Jay. Sergei Rachmaninoff: a Lifetime in Music.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65 .
Gillespie, John.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5.
Martyn, Barrie. Rachmaninoff: Composer, Pianist, Conductor .USA: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被引用紀錄


蔡享享(2015)。特蒂斯與包溫-《包溫第一號中提琴奏鳴曲,作品十八》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106201511001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