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5.46
  • 學位論文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詮釋報告

指導教授 : 陳曉雰 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913年,是拉赫曼尼諾夫獻給少年時代的好友普斯曼(Matvei Pressmann, 1870-1941)之作。對自我要求甚高的拉赫曼尼諾夫起初對這首作品並不滿意,所以在1931年進行修改,完成現今音樂會中所聽到的版本。但拉赫曼尼諾夫對於修改後的版本還是覺得不夠完美,在聽到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的改編版本後,自嘆不如,覺得霍洛維茲才真正表達出他內心所要表達的意念,於是授權給霍洛維茲,讓他可以隨意詮釋這首作品。 鋼琴作品是拉赫曼尼諾夫主要的創作,但在他大量的鋼琴作品中卻只有兩首鋼琴奏鳴曲,這是因為奏鳴曲式在當時已經式微,表現作曲家風格的性格小品卻儼然成為當時鋼琴作品的主流。拉赫曼尼諾夫雖然以奏鳴曲式作為《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架構,但曲子裡卻充滿著浪漫派的豐富織度,變化多端的和聲,及俄國獨特憂傷且浪漫的旋律;再加上他有雙可以彈到十二度的手,可以讓他充分掌控力度的變化、音域較寬的和絃及大跳,這對許多演奏者而言,是必須想盡辦法克服的難題。藉著這次研究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筆者期望探討此曲的特色、樂曲分析及詮釋,並對拉赫曼尼諾夫作更進一步的瞭解。 本報告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做為研究主題,參考資料則以國內對於拉赫曼尼諾夫的相關文獻為主,以國外相關書籍及網路資料為輔。首先,先介紹有關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及其三個不同創作時期的樂曲風格及特色;接下來介紹《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並針對三個樂章作樂曲分析;另外再從所蒐集的書面資料和有聲資料,分析與比較1913年原始版本和1931年修改後的版本,尤其是在旋律、和聲方面刪除和縮減的部分;最後從樂曲結構、動機、和聲及詮釋等方面對《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維京百科。Rachmaninoff.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rgei_Rachmaninoff 2007;摘錄於7 July 2007。
Horowitz, Vladimir. Horowitz plays Rachmaninoff. BMG. 1989.
Trpčeski, Simon. Sergei Rachmaninoff. EMI 2005.
期刊資料
C. Schonberg, Harold. 〈史克里亞賓與拉赫曼尼諾夫〉。李鴛英 譯 。《音樂文摘》。第93期。1986年9月:76-86。

被引用紀錄


蔡珮君(2010)。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六》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209201116290100
黃柔菁(2010)。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十六》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2508201001110000
鄭雅云(2012)。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4825
謝孟瑾(2013)。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28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