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203.68
  • 學位論文

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十六》之分析與詮釋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achmaninoff’s Moments Musicaux, Op.16

指導教授 : 王美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為二十世紀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兼指揮家。在他身處的時代背景,法國(France)及奧地利(Austria)紛紛追求音樂風格的創新與變革,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延續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及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風格,堪稱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最後的大師。 本文以拉赫曼尼諾夫早期最偉大的鋼琴作品《樂興之時,作品十六》進行探究,內容共分為四章:第一章介紹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音樂風格;第二章為「樂興之時」標題淺釋,並列舉出其他作曲家同名的作品,以及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十六》之創作背景與樂曲概述;第三章針對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十六》進行樂曲分析及個人演奏詮釋之探討。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Rachmaninoff Moments Musicaux Op.16

參考文獻


黃心潔。《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詮釋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8。
黃喬莉。《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8。
Dubal, David. The Art of the Piano: The Performers, Literature, and Recordings.New York: Summit Books, 1989.
Gillespie, John.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5.
Lebrecht, Norman. The Companion to 20th Century Music. Great Britain: Simon & Schuster Ltd, 1992.

被引用紀錄


許毓婷(2010)。拉赫曼尼諾夫《愛之喜》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0.00141
蔡珮君(2010)。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六》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209201116290100
徐子鈞(2015)。拉赫曼尼諾夫《蕭邦主題變奏曲,作品二十二》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2092015231423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