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3.228
  • 學位論文

【4→7+】─我的角色詮釋經驗

My Experience of Role Interpretation in 【4→7+】

指導教授 : 張曉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4→7+】這個名稱緣起於「個人特質相差甚大四個人,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透過七段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呈現給觀眾更多樣性的視覺饗宴」。 此檔畢業公演是由我與其他三位研究所同學──顧凌睿、黃筱蓉、劉秦萱,合力製作。自2008年春天開始發想,到2009年演出時,前後籌備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起初,這個公演是由我們五位研究生相約共同製作,除了原本三位舞蹈表演所的同學外,另一位成員則是舞蹈創作所的張藍勻。 最開始的計畫是由張藍勻編創三首作品,為了讓整場製作能夠呈現更多元性的樣貌,我們決定再邀三首不同風格舞作,舞蹈類型分別訂為──現代舞、中國舞及峇里島傳統舞。當一切逐漸步入軌道,也開始進入排練階段時,藍勻考上了香港城市當代舞團。她決定先暫停學業到香港舞團工作,同為表演者,我們當然替她感到喜悅。但也因此,當藍勻正式退出這檔製作時,我們四個人隨即面臨另一個挑戰──一切從頭來過! 從工作職掌的分配、節目形式的討論、安排舞作,到執行排練……最後,我們將【4→7+】的表演內容決定為四首獨舞作品以及三首群舞作品。此檔製作邀請七位享譽國內外的舞蹈家張曉雄、古名申、Sal Murgiyanto、黃翊、陳婷玉、李國治、陶祥瑜的作品,在這次製作過程,我們除了表演技法精進,更增加行政能力的實作經驗。 本文希望藉由我所參與的四首作品:張曉雄《在我墳上起舞》、Sal Murgiyanto《戰士舞》、古名申《行色》、黃翊《TA TA for Now》,透過「舞作分析」、「角色的自我設置」、「排練的疑慮與檢討」…等,不同角度的切入點加以探討。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黃筱蓉(2011)。《我們的【4→7+】和我的【1→4+】》,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瑋玲(2011)。《【三十歲以前⋯⋯】我的舞台實戰與角色詮釋之經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祐如 (2008)。《【三十歲以前⋯⋯】和我的角色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碩士論文。
Balinese Dance Costumes
Ruth Saint Den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