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之研究生黃筱蓉、顧凌睿、劉秦萱、陳必勝四人聯合畢業製作,分別在2009年11月7、8日於台北及14日於員林共三場的公開演出。本文主要分為四個章節將我在【4→7+】中演出的四支舞碼分別做舞作分析,並藉由身心學角度覺察如何當個表演者,作為回顧及檢討的方針。 本論文第一章 黃筱蓉的舞蹈歷程,透過筆者本身在舞蹈學習的動機、挫折與成就做介紹,再從ADF談社會經驗對我的舞台轉化有何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4→7+】和我的【1→4+】,先對【4→7+】演出製作做概述,再對陶祥瑜《Body Value/身體反思》、黃翊《Ta-Ta for Now》、張曉雄《在我墳上起舞》、古名申《行色》等四支舞作做簡介以及結構分析。第三章 從身心學角度覺察如何當個表演者,以身心學角度覺察學習獨舞、雙人、群舞過程之異同。第四章 舞蹈生涯的關鍵探索,用「需要論」說明我需要舞蹈的滋養,用「社會發展論」說明我嘗試利用在學及社會經驗所學,把舞蹈盡可能的發展,去探索與創造無限的可能。最後,回顧本次製作及演出,深入反省並自我檢討,也希望透過文字敘述的方式做統整歸納,與讀者一同分享我的經驗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