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26.17
  • 學位論文

我們的【4→7+】和我的【1→4+】

Our【4→7+】and my【1→4+】

指導教授 : 吳素君

摘要


【4→7+】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之研究生黃筱蓉、顧凌睿、劉秦萱、陳必勝四人聯合畢業製作,分別在2009年11月7、8日於台北及14日於員林共三場的公開演出。本文主要分為四個章節將我在【4→7+】中演出的四支舞碼分別做舞作分析,並藉由身心學角度覺察如何當個表演者,作為回顧及檢討的方針。 本論文第一章 黃筱蓉的舞蹈歷程,透過筆者本身在舞蹈學習的動機、挫折與成就做介紹,再從ADF談社會經驗對我的舞台轉化有何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4→7+】和我的【1→4+】,先對【4→7+】演出製作做概述,再對陶祥瑜《Body Value/身體反思》、黃翊《Ta-Ta for Now》、張曉雄《在我墳上起舞》、古名申《行色》等四支舞作做簡介以及結構分析。第三章 從身心學角度覺察如何當個表演者,以身心學角度覺察學習獨舞、雙人、群舞過程之異同。第四章 舞蹈生涯的關鍵探索,用「需要論」說明我需要舞蹈的滋養,用「社會發展論」說明我嘗試利用在學及社會經驗所學,把舞蹈盡可能的發展,去探索與創造無限的可能。最後,回顧本次製作及演出,深入反省並自我檢討,也希望透過文字敘述的方式做統整歸納,與讀者一同分享我的經驗與成長。

參考文獻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學富。
林郁君(1998)。學業成績與自我概念之關係:以日本與台灣高三學生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溫世頌(198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溫淑真(譯)(1992)。Yepsen, Roger B.著。如何增進腦力。台北市:牛頓。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 E.Gredler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

被引用紀錄


陳家麗(2007)。桃園縣文化資產政策之分析〔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9-2307200722315100
洪羚孆(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1611
陳必勝(2013)。【4→7+】─我的角色詮釋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2092014151330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