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4.217
  • 學位論文

「籮筐會」與阿公店(岡山地區)聚落 關係之研究

none

指導教授 : 簡炯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清領時期已「逐日為市」的阿公店街,為何還需要,以專供農漁民等特定族群買賣農漁業用具的「逢節為市」傳統市集「籮筐會」?該傳統市集為何會在阿公店街形成?又市集,為何會選在「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土地公誕辰(農曆八月十四日)、阿公店義民節(農曆九月十五日)」這三大節日舉行?探詢結果是它與當地農民農作物種植、收成後,較有充裕時間採購、補充農漁用具耐久性貨品有何關係為主軸。其次,「籮筐會」中的農漁具與農漁民間生產的關係和「籮筐會」農漁具攤位,為何會由盛況到式微,以及「籮筐會」農漁具攤位,再造的可能性及其再造的方法,加以闡述。 故本文在章節架構方面,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七章結論與建議外,共分成五 章。第二章首先探討清領時期「阿公店」街的發展及其週遭拓展情形;在幅員遼闊的阿公店聚落,對住民而言,因交通不便「逐日為市」,無法滿足住民無暇前往採購。加上阿公店聚落住民會針對阿公店聚落有相當卓著貢獻的神、人、物的崇拜。因此壽天宮廟方為方便農民之採購農業用具,務必選在農閒的特定日子,舉行特定的「逢節為市」及選定特定三個節慶的原因。 第三章在闡述「逢節為市」的趕會定期市集。歷經阿公店溪氾濫、開闢市容、整修街道、二次大戰期間的暫時中斷、阿公店(岡山)聚落人口的增加及交通建設進步等因素,市集場地和設攤時間的更動情形。「籮筐會」中所交易或販售的物品,與住民生活密切的關係,並闡述阿公店街「籮筐會」定期市集,長期舉行的因素。 第四章對長期舉行的阿公店街「籮筐會」定期市集,歷經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由往昔「阿公店」街「籮筐會」的盛況、性質,到今日岡山「籮筐會」的盛況、質變,其因素加以剖析。 第五章對質變後,「阿公店」街「籮筐會」農漁具攤位,為何會由盛況到式微,從社會、經濟、文化和政策等方面,加以探討。 第六章面對「籮筐會」農漁具攤位的式微,歷史意義已逐漸消失,在市集舉行期間,人潮仍多的情況下,從消費者、生產者和官方立場探討「籮筐會」農漁具攤位,再造的可能性及其再造的方法。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1962《諸籮縣志》,初版,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23《平臺紀略》,初版,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丁長清
1999《中國古代市場與貿易》,初版,台北:臺灣商務。
山內留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