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9.115
  • 學位論文

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

指導教授 : 邱貴芬

摘要


語言,是建構知識系統的重要部份,語言知識所指涉的範疇、行為模式,則是該族群與天地、神祇、人類文化對話的窗口。台灣原住民文學建構的歷程中,書寫除了成為一種發聲的可能,亦在文化建制、主體性建構脈絡下,形成循環的辯證關係。將此放於文學場域觀察,作品的語言運用和族群意識有複雜的關聯,使用漢語是為了確認發聲與接收的過程,建構與其他族群交流的文化符號系統,然而,回歸部落,母語運用建構了屬於原住民書寫文化的尊嚴。原漢兩種語言文化的認知,同時在作者創作過程中流動,原住民作家以母語情境思考,後以漢字表達;或是以漢語思考,衍生出不同層次的文化連結,可視為一種翻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一種跟意識形態緊密相連的複雜過程。 本論文旨在從文化翻譯的角度思考台灣原住民文學,思索的基點在於文化並非維持恆常不變的狀態,相反地,流動的特質正是其生命動力的來源。以此觀察原住民文學,並非忽略原漢語言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以及原住民作家身為一個代言者所依恃的書寫位置,而將漢語書寫作品視為文化翻譯的實踐,也並非輕忽母語書寫以期回復祖先話語的想望。然而,恰恰是透過創作所伴隨的「翻譯」效應,使得不同地域與社會空間的族群有機會交流,同時帶來一個重新定義自己身份、重新審視自己變化的空間,作家以第一人稱敘述還原、澄清自身族群的面貌,試圖扭轉被污名化的歷史情境,以期深入文化脈絡的底蘊,藉此提升原住民文學的「質」。 此外,在文化翻譯的論述下,原漢語言同時作為原住民作家書寫、再現的媒介,除了觀察意義與再現之間的辯證關係,語言的「宣示」與「溝通」效能更突顯原住民文學的歷史意義。當語言思維和身份認同、知識權力互為關聯,所關照的層面,牽涉到以語言作為純粹的表達工具,或以語言為文化觀、世界觀之載體,原住民文學的語言表現,在這兩個層面上衍生出繁複之面貌。以此思索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之作品,乃嘗試以另一種高度進行全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武陵出版社。
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紀錄


奉君山(2010)。為什麼原住民文學?─1984迄今原住民文學對臺灣民族國家建構的回應與展望〔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884
林叔吟(2006)。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之研究──以拓拔斯?塔瑪匹瑪和夏曼?藍波安之創作文本為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25199
林以衡(2006)。日治時期台灣漢文俠?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04066
許雅筑(2010)。水上往還--論戰後達悟首批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的書寫〔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401243
楊政源(2012)。海洋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1411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