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80.76
  • 學位論文

不只是「食品」?:台灣保健食品消費文化初探

指導教授 : 陳祥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二十年,「保健食品」在台灣蔚為風行,但在這「新興食品」風行的同時,保健食品也引發許多爭議。保健食品在法令規定與販售上雖名為「食品」,但卻十分強調「科學」驗證與萃取,注重每日攝取量與時間,在廣告宣傳也可見似藥品功效或「療效」的強調與暗示。保健食品「似藥又似食品」的曖昧性便是其爭議來源,並產生政府與民眾認知差距/衝突。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便在解決保健食品在台灣所引發的爭議源由,政府、業者、科學家如何形塑環繞在保健食品的各類商品知識,並呈現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實踐。1970年代末整體社會經濟環境改善後,伴隨疾病型態改變,加以直銷引入等諸多條件配合之下,才逐步開啟保健食品消費熱潮。「保健食品」範疇的出現,同時顯現在「物」的意義變遷上,例如維生素與綠藻的意義變遷。傳統養生以及醫食同源觀念也發揮其作用,作為消費者接受理由與選擇依據。但保健食品本質仍為西方醫療科學概念「營養科學」知識體系下的產物,並牽涉到保健食品相關知識、技術與論述如何被型塑與設計的過程。 在日常生活實踐方面,消費者並非只是政府機構與科學家透過報章雜誌所呈現「不理性」的他者形象。政府機關與民間認知與實踐產生極大的分歧,可由以下方面探討:(一)來自於政府所秉持西方醫療體制的「藥品/食物」標準,與民間多重療養方式不同。(二)政府對於政治經濟變遷與個人生命經驗、知識背景、社會位置的忽略。(三)風險論述的介入。(四)對於醫生的懷疑與醫病關係的不對等。 保健食品作為現代工商業社會,在短時間攝取「足量且正確」營養素的首選,不但隱喻了當代工商業社會「經濟理性」價值觀,更顯示出官方(西醫體制)與民間(民俗療法)之間溝通的代溝所在,與一種用以保障個人身心健康的心靈契約與希望。

參考文獻


1998 食品藥物與消費者保護─學說與案例研究。台北:五南。
1990 食品衛生講義。行政院衛生署。
1995 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二)。行政院衛生署。
1999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6。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1989 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

被引用紀錄


邱元儂(2013)。飲食革命正流行—大王菜舖子的認同實踐與文化生產〔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282
韓宜靜(2011)。以敘事分析解讀有機食品在當代的意涵〔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971
賴幼雅(2009)。想像健康,實踐身體-養生書的隱喻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774
王柔懿(2013)。中國美容養生保健文化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使用珍珠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5/NKUHT.2013.00056
安勤之(2016)。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1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