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88.16
  • 學位論文

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喻主體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擬從作者意識的角度,界立張大春小說中的作者意識為「諷喻主體」,藉此說明張大春小說本身的種種現象、特殊的寫作風格、以及諷喻主體對張大春小說的幫助與不可避免的限制;最後提出「諷喻主體之後」與「重造中國精神」兩者的關連,以此突破與創建作為持續觀察張大春小說的切入面向之一。 因此,本論文先行界定諷刺相關術語的用法,並提出「諷喻主體」一詞作為張大春小說特色的具體指稱,並以小說作為實證,指出此一主體不懷好意、高人一等、自疑疑人的寫作姿態,以及此姿態背後悲涼、絕望的世界觀,以諷喻主體的觀察加以解釋積極入世的諷刺家與消極宿命論者相互的辯證與張力。並且在小說之外,以時代、文學、人生經驗等歷史因素做為旁證,求使諷喻主體更加立體。最後提出無法擺脫的諷喻主體在「人生小說化」、「偽知識」兩個議題的衝擊下,必須解決的小說創作問題。

關鍵字

張大春 諷刺 反諷 諧擬 寓言 主體 諷喻主體 批評意識 中國性 造魂 後現代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2000.10)。
鄔昆如,《希臘哲學》(台北:五南,2001.09)。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事——解讀《本事》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0期(2000.10),頁265-281。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台南市圖書館,2005.12)。

被引用紀錄


李宜樺(2015)。後現代戲仿觀點應用於平面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6/NUTC.2015.00022
汪時宇(2014)。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840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