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題目為《修行與人慾──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研究》。筆者藉由宋代至清末民初的歷史、宗教、文學三方面的文本,分析呂洞賓三戲白牡丹故事可能的起源及發展;並討論各文本中,作者對呂洞賓三戲白牡丹故事的褒貶態度,藉以討論此故事對呂洞賓形象的影響。 本文以時間為主軸,第二、三、四章論述歷代呂洞賓故事中,與「妓女」及「名為白牡丹的女性」有關的文本。筆者認為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故事,起源於宋代呂洞賓度化妓女的故事;演變至明代,形成眾多以「白牡丹」為女主角,故事內容卻大相逕庭的「呂洞賓三戲白牡丹」。這是由於呂洞賓度妓故事的原始面貌,本身便具有引人遐思的細節,加上故事中呂洞賓所傳授的內丹丹訣不易理解,很可能使讀者誤會為房中術的術語。因而使故事被傳述者改頭換面,成為具有性色彩的文本。明代出現「呂洞賓戲白牡丹」的俗文學作品之後,明清皆有不少人認為此故事誣蔑了呂洞賓,因而提出質疑和反對;本文的第五章以討論這些反對者的應對方式為主。 鋪陳呂洞賓調戲白牡丹的文本,其敘事主題集中於色慾、貪慾、嗔怒等凡情俗慾,對呂洞賓修道生涯的影響,並藉由呂洞賓犯錯、補過的過程,傳達作者對於「修行」與「慾望」間如何平衡的價值觀。這些文本,共同塑造出呂洞賓多元的形象,使得呂洞賓除了清修自持的宗教形象外,其多情、甚至好色的形象也廣為人知,成為民間故事中花邊新聞最多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