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87.24
  • 學位論文

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生祥與樂團1997年至2009年的出版專輯為範圍,視林生祥與鍾永豐為靈魂人物,企圖從音樂文本中,逐步分析現實性與社會性如何之於作者、之於作品,成就生祥、永豐音樂與社會實踐兩者的互涉關係。本文第二章指出,觀子音樂坑時期的音樂文本仍未臻成熟,但音樂文本已富含「歷史傳承」意識。這種歷史傳承延續至交工樂隊,鍾永豐加入生祥與樂團後,製作了反水庫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使林生祥音樂社會實踐意味更顯濃厚,稍晚《菊花夜行軍》的推出,更是挑戰傳統音樂和文學形式的作品,創造了全新的文學音樂類型。 交工樂隊解散後,林生祥經過超過一年的創作沉潛期。筆者將生祥、永豐歷年單曲作為開展本文第四章的楔子,接著討論《臨暗》,帶出生祥、永豐音樂語言使用的混雜現象,尋找出兩人創作意識中、偏向鍾永豐較多的「階級觀」。最終,筆者帶出另一位影響生祥、永豐音樂的關鍵人物—鍾適芳,推導出偏向林生祥較多的「越界觀」。 最終,筆者指出,林生祥、鍾永豐的「階級觀」和「越界觀」對話平台來自家鄉美濃,這是林生祥與鍾永豐音樂文本求新求變中不變的原點,他們的作品因此能作為台灣鄉土文學史的補充。透過分析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筆者找到了知識份子的另一種範式,不過,範式終究得回歸自身,尋求最能自我說服的回答。

參考文獻


33. 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唐山,2007.05再版)。
3. 江文瑜,〈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卷2期(1996.07),頁60-81。
4. 林怡伶,〈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5卷2期(1996.07),頁10-31。
5. 張育章,〈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卷2期(1996.07),頁109-129。
6. 陳儒修,〈台語搖滾初探〉,《中外文學》25卷4期(1996.09),頁134-142。

被引用紀錄


陳美寰(2016)。音樂祭的在地實踐-蚵寮小搖滾與南吼音樂季〔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3041
馬詩瑜(2013)。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的音樂場景分析:Live House 音樂展演空間、社會運動、音樂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930
黃霈瑄(2015)。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33959
張郁璟(2017)。作家符號.展示.場域:鍾理和紀念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55413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