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74.153
  • 學位論文

「內地人的恥辱」-日治時期臺灣傷寒之討論與防治

指導教授 : 雷祥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日人治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政績之一是衛生建設與傳染病防遏,如鼠疫、霍亂與瘧疾,都獲得良好的控制。不過細就八大傳染病的流形狀況,會發現傷寒患者數到日治後期,較前期是不減反增,而且長時間是在臺日本居民多過本島臺灣人,因此一度被當成「內地人的恥辱」看待。不僅如此,傷寒流行多發生在衛生程度較高的城市,首都臺北尤其嚴重,住臺北內地人的傷寒感染率,甚至一度還攀升到「世界第一」的位置。綜觀日治五十年,傷寒防治之困難,以及日臺人種罹病率之懸殊,一直是日人關切但卻不易回答的問題。本論文希冀透過時人的論述,探討當時的專家學者和知識份子,如何看待傷寒的流行,包括學術研究的重點,以及防遏策略的擬定。為了凸顯其中歷史的轉折點,時間斷限也以人種罹病率之消長,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研究發現主要有兩點:其一,即使日籍居民罹病率一直相當高,不過日臺患者數比例在1930年以後發生顯著的改變,本島人患者的增加,也對舊體質論述和學術研究產生直接的影響。比如日治中期以前,學界多關注日本人罹病率高的原因,到了後期臺灣人漸漸被視為是潛在廣大的帶菌者,研究重心則轉為探討臺灣人的病後免疫力,比較它跟疫苗注射之人工免疫力的成效。其二,雖然人種罹病率之差異在流形狀況與學術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在防治手段上,除了會以日人及其居住地為優先考量外,並未針對兩種人制定不同的方案。最顯著的例子是,從昭和五年(1930)開始有紀錄的臺北市菌株分佈圖,會區分為臺灣人和日本人兩種,並且以點狀標示在地圖上,但是具體的防遏措施,還是採取一貫的隔離清潔作業,日臺人之別主要為程度上的差異,比如醫院的待遇和警察執行的態度。另一方面,在書寫策略上,本論文也在一般機構史、制度史之外,加入漢醫、身體、飲食、汙物、昆蟲等次主題的討論。期望從更多面向、不同視角分析日治時期傷寒之流行與防治。

參考文獻


奧田達郎,《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臺灣博覽會,1939。
皮國立,《當中藥碰上西藥》,臺灣書房,200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像表述》,麥田,2005。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聯經,2000。
陳勝崑,《中國疾病史》,自然科學文化,1981。

被引用紀錄


朱韋燐(2012)。日治時期松山地區市場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22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