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18.48
  • 學位論文

論范佛勞生之建構經驗論

On van Fraassen's Constructive Empiricism

指導教授 : 王榮麟 陳思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關注的是,我們應當如何看待科學理論當中涉及不可觀察事物的描述,實在論主張應按字面意義去理解並相信理論該部分的說法為真,而反實在論反對之。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范佛勞生(Bas C. van Fraassen)在一九八〇年出版《科學圖像》(The Scientific Image)一書時所提出的「建構經驗論」(Constructive Empiricism)。建構經驗論屬於一種反實在論立場,其主張我們僅有理由相信理論為經驗上完備(empirically adequate),而沒有理由相信理論為真,亦即僅有理由相信理論有關可觀察事物的描述為真,而沒有理由相信理論有關不可觀察事物的描述亦為真。 本文企圖透過重建及分析范佛勞生的論證,時而輔以其他哲學家的看法,以評估建構經驗論是否站得住腳。為了做到這點,我們將本文的工作分為三部分:(一)指出建構經驗論在哪些地方承繼又有別於他先前的反實在論立場,藉以界定他的論敵是誰以及該進行哪些論證;(二)重建並檢視范佛勞生所提出用以瓦解其論敵主張的消極論證;(三)重建並檢視他用來支持建構經驗論的積極論證。在結論上我們指出,范佛勞生雖然成功地給出消極論證,但要想證成建構經驗論無非得倚靠一個成功的積極論證,而根據本文的分析,截至一九八五年為止,他所提出的兩個積極論證均未能完成被賦予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榮麟(2004)。物理理論的目標在於保全現象嗎?:杜恩之科學哲學的硏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5) Boyd, R. N. (1973). “Realism, Underdetermination, and a Causal Theory of Evidence”. Noûs, 7 (1), 1-12.
6) Brown, H.I. (1979). Perception, Theory and Commitm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Carnap, R. (1936). “Testability and Meaning”. Philosophy of Science, 3 (4), 419-471.
8) Chalmers, A. F. (1999).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3/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