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68.194
  • 學位論文

現代台灣單身男女的婚姻觀與「家」的想像-以新竹地區高教育專業工作者為例

指導教授 : 陳中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隨著社會變遷,臺灣男女初婚年齡不斷往後延,年輕世代在生育期間未婚的比率提高,牽動臺灣整體人口結構,進而讓家庭的人口組成產生轉變,改變了家庭歷程。本研究從現階段臺灣社會適婚年齡晚婚的現象,以10位30歲以上單身男性與10位28歲以上單身女性且未曾有過婚姻關係者作為研究報導人,深入訪談現代男女對於婚姻的態度,並透過觀察其日常生活的實踐,以瞭解其對於「家」的想像。 本研究發現多數的報導人並不是全然拒絕婚姻,而是缺乏適當的對象,加上受到整體社會環境影響,徘徊在婚與不婚之間,因此想透過單身男女的角度重新看待原有婚姻的意義,並進一步了解適婚而未婚的男女所承受主流社會輿論的壓力。研究訪談過程中,明顯感受到現代單身男女在婚姻態度、擇偶條件與成家行動上,深受傳統漢人家族主義與現代西方個人主義的拉扯而擺盪,努力想從其中找尋維繫傳統家庭文化的理想與現代個人自由空間的平衡點,認為不為「成家」而「成家」,反而更能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幸福。 婚姻既是生育子女的重要條件,也是家庭的源頭,婚姻態度的改變也影響著現代男女對於「家」的概念。婚姻(特別是初婚)又與生育有著密切關連,現代單身男女不婚、晚婚的現象,引發一波人口結構與家庭危機論,讓人不得不思考究竟「家」的定義和條件為何?為了更貼近分析歷史轉折時期的家庭狀況,本研究採取上野千鶴子的家庭自我認同意識(Family Identity FI)這一操作性概念,來掌握當代臺灣家庭結構的變化,因此本研究透過訪談單身男女家庭自我認同意識與觀察其居住型態和原生家庭成員的互動以及單身獨居空間的規劃,來呈現更多元且動態的家庭形貌。

參考文獻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1978 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
2003 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991 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被引用紀錄


孫昭業(2016)。成年中期未婚單身男性生活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814
游寶珠(2014)。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婚姻維持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811201414222312
陳虹如(2017)。「第三種人」的假象與現實:以北京女博士(生)的婚戀與工作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61146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