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別:地理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臺南網子寮沙洲近期地形變動 指導教授:林宗儀 研究生:洪敬媛 論文內容:共一冊,77頁,約二萬八千餘字,共分五章十六節,並以五百餘字摘要說明 摘 要 本研究搜集網子寮沙洲附近海氣象資料、近期福衛二號衛星影像,配合地形剖面實測,探討濱線變動與地形變動的動力機制。網仔寮沙洲冬季作用受由北往南沿岸輸砂、風砂搬運影響往南移動;夏季作用則受颱風波浪的越洗作用影響往東移動,這兩股分力使網子寮沙洲長期以來呈現往東南遷移的現象。 冬季作用後潮口的閉合與否與潮口所受到的波浪能量大小與沙源供應的充足與否有關,若沙源供應量等於需求量,潮口會順著沿岸流方向遷移。 颱風事件對沙洲影響的研究顯示,只有在示性波高大於3m時才易使地形產生變動。分析颱風作用期間的風速,則以日平均最大風速10m/s以上者,較易對沙洲型態產生影響。雖然缺乏多筆波浪資料,但由於最多風向與珊瑚、泰利颱風後沙洲潮口閉合相符,因此本研究推論風向可能會影響波向與波浪作用,進而影響沙洲潮口的產生或形態變化。 夏季風暴事件對網子寮沙洲北段的影響大於南段,新潮口亦常在北段產生,但2006年新潮口在沙洲最窄處產生,而非高程最低處。因此,新潮口位置重複多次在相同位置產生,亦可能與其位於波浪能量集中點有關。 人工養灘雖然不能完全抑制海岸後退,但可延緩沙洲往陸側內移和潟湖淤積的速率。防風林有攔截飛砂及聚砂的功能,可有效防止沙洲往陸側內移,增強沙洲地形的穩定性。 關鍵詞:濱外沙洲(offshore barrier)、地形變動(geomorphic change)、地形作用(geomorphic process)、 網子寮沙洲(Wantzuliao Barr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