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流傳已久,為中國最古老典籍之一,自漢以降,其書冠五經之首,也是歷代思想家投注大量心力所深入研究探討一部經書。歷代對《周易》的研究,隨著社會發展與文化思想演變,經歷不同的歷史階段。而《周易》文字古奧簡鍊,歷代學者對其卦爻辭解釋往往出入甚大卻又言之成理,常令今之研究者無所適從。 所幸地不愛寶,近半個世紀以來多種古本《周易》紛紛出土,豐富的地下出土材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考釋依據。西元1973年12月,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量帛書,其中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漢初學術典籍與方術文獻,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後,西元1984年於《文物》第三期發表〈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指出馬王堆《周易》是漢初楚地流行的傳抄版本。1977年7月,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亦出土《周易》資料,但阜陽《周易》殘損嚴重,無法得知原來卦序。出土碎簡文字包括卦爻辭經文1110字外,及連屬卜問具體事項的卜辭共2009字,可惜因殘損太甚,大部分卜辭都與卦爻辭分散而不知所從屬。西元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得一批楚竹書,簡稱為「上博簡」;200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其中有《周易》58支簡,涉及34個卦的內容,年代約在戰國末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周易》傳本。以上三種傳本皆有卦畫、卦辭與爻辭,文字內容與今傳本也多能相合;由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至今本《周易》,相當完整地呈現了《周易》自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再至今之定本的演變源流與內容變化。 本論文以《出土《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為研究專題,將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與今本《周易》經文之六十四卦卦畫、卦辭、爻辭互相比對,探討四版本在卦畫、卦辭、爻辭之異同。由小學入經學,以期發明出土《周易》與今本《周易》在字形書寫及卦、爻辭內容之異同。希望透過目前出土的簡帛《周易》所呈現的資料,對於今本《周易》之文字與義理內容,能有更多認識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