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運用行動敘事的書寫方式呈現研究者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班與11位弱勢國小學生共譜的教學實踐歷程。首先,本研究藉由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歷程,透過教學實踐的介入,針對弱勢學生進行課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成效,轉化弱勢學生的學習。其次,穿越學校教學與家庭生活的邊界,分析教師與學生的生存心態。最後,藉由教學實踐的行動歷程再概念化研究者自身對弱勢學生的定義。 因此,這是一篇紀錄教學者如何透過孩子的視野挑戰自己的價值信念,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釐清與弱勢學生之間的籓籬,並藉由探訪學生家庭深入了解其所賴以生長的環境,給予弱勢學生置身事內的對待,推演他們內在感受的故事。研究者發現以文化回應為依歸,使用不同教學策確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在教學實踐的歷程中,研究者不斷對弱勢學生的概念進行釐清,認為真正的弱勢學生同時具有「弱勢背景」與「成績表現低落」雙重弱勢,並發現攜手計畫在執行上因為社區的條件而在年級銜接產生斷裂的現象。 最後,根據教學實踐歷程針對攜手計畫提出以下建議:攜手計畫的目的與作法不應只侷限於提升學生的課業表現、攜手計畫應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制度、多元文化教育應加強對優勢族群主流文化意識的解構、教學策略應以文化回應教學為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