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21.131
  • 學位論文

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經濟社會的變遷(1895-1996)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原住民地區,國家的統治是使其傳統社會經濟生活瓦解的開始。因此本論文就以台東縣達仁鄉為地理範圍,探討日本政府到戰後,當國家力量進入部落後,傳統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這個研究有利於此地鄉土史教育以及達仁鄉的歷史重建。 日本國家力量於1906年正式進入達仁地區排灣族部落,日方在此設立警備機構,也開啟了達仁地區的警察政治。日方為有效統治達仁地區排灣族,有部分的部落採集體移住政策的遷移,並從生產方式之改變與交易方式的變革等面向,來探討其對達仁地區排灣族經濟層面的影響,這代表的意義不僅是象徵國家的力量首次干預原住民的生計生活,更是達仁地區排灣族游耕到定耕的生產變革,同時日方也引入了現代貨幣的觀念,從教化的施行、社會舊習的改變與部落新階層的加入等面向,分別探討達仁地區排灣族社會層面的衝擊與改變,在日本的統治與刻意的改造下,傳統部落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徹底的改變。 達仁地區在戰後,國家力量再次的介入,政府對原住民政策大部份是沿襲日本政府的政策。政府始推動「山地三大運動」,此項生活改進運動、定耕農業、育苗及造林是互相的配合推行,並探討「山地保留地」的設置,在達仁鄉實施後的情形。而光復後部落遷移的影響,是加速破壞了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及親族的關係的分離。現今國民教育的普及,鄉民素質的提昇,使接受教育的知識份子成為部落裡的新領導人。戰後國語的推行,以及受到西洋教會與漢文化的衝擊,改變影響了達仁鄉排灣族宗教信仰價值觀,使達仁鄉產生了新的排灣族文化。民國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部落人口外移,影響了部落社會結構的發展。 自1895到1996年達仁鄉排灣族的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顯示並不是自發性的,而是受外力的介入而發生改變,但達仁鄉排灣族在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持續找出適應環境的模式,透過自己的方式將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參考文獻


《民國六十一年台灣省山地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山地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民國七十四年台灣省山地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民國八十年台灣省山地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1995b 日治時期台灣東部的熱帶栽培和區域發展 台灣史研究白年回顧與專題研究。

被引用紀錄


張善誌(2013)。臺東縣達仁林場植群生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13.0010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