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30.253
  • 學位論文

清儒黃宗炎「憂患學易」之研究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黃宗炎生平及其學術時代背景;第三章《周易象辭》研究;第四章《圖學辨惑》與《尋門餘論》研究;第五章結論。共約十八萬字。   黃宗炎(1616-1686)為明清鼎革之際《易》學家,以其義理派《易》學與考據學家之背景,對宋代陳摶(872-989)、周敦頤(1017-1073)、邵雍(1011-1077)等人的圖書象數之學進行批判與修正。總體來說,宗炎既有以義理論《易》之爻象,亦復辨圖書之學之疑慮,其思想全面而精湛,稱其為清初《易》學名家,絕非溢美之詞。   義理方面,宗炎承繼孟子性善、本心等思想,以為人性本善,其之所以為惡乃是因受到欲望之障蔽,故要「求其放心」,以恢復其善之本性。同時,宗炎以為五品、五教並非僅書於經典之中,而是應當在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中實踐,絕非託諸空言。反對宋明以來儒者將道德與事功判為二途,宗炎認為:有道德之人,當將學問道德發而為事功;而有事功之人,其內在必有道德以為之本。德為內在之身心,行為外在之事功,德與行之間非分而為二。   於論辯圖書之學方面,受到清初經學復古運動的影響,宗炎認為宋儒所傳的圖書之學,並非《周易》經傳的本來面目,因此需要正本清源,論辯《易》圖來源,證明其非古聖所傳,尋出其依托的根源。其中更是直接針對宋代陳摶、周敦頤、邵雍等人之學進行駁難與批判。宋代圖書之學與佛道二教間的聯繫,在黃宗炎以後,幾乎成為學者間普遍的共識。可以說,宗炎對於圖書之學的諸多批評,開啟了清代論辯圖書象數之學的風氣。

參考文獻


(6)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1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1981年)。
(2)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
(8)杜保瑞:〈邵雍儒學建構之義理探究〉,《華梵人文學報》第3期,2004年6 月。
(12)許志信〈邵雍的觀物思想〉一文,《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2009年5月。

被引用紀錄


羅聖堡(2017)。清初《易》圖論辨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005
項世勳(2006)。清儒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33080
王詩評(2009)。高懷民教授《易》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22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