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233.58
  • 學位論文

以不同泳姿動態恢復對隨後游泳衝刺表現與生理恢復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wimming styles on subsequent swimming sprint performance and physiological recovery

指導教授 : 鄭景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目的:本研究在探討200公尺衝刺後以不同泳姿動態恢復,對隨後游泳衝刺表現及生理恢復的影響。方法:以20名游泳選手為受試對象,依照個別專項分為蛙式組10名(年齡,16.6 ± 0.5歲;身高,173.6 ± 3.0 cm;體重,63.1 ± 3.3 kg)及自由式組10名(年齡,17.3 ± 1.6歲;身高,170.1 ± 4.8 cm;體重,65.6 ± 4.1 kg)。兩組均進行100公尺自由式以及蛙式測驗,以判定動態恢復速度,即55% v•max (maximum velocity)。間隔48小時後,依照專項進行200公尺衝刺,接著隨機接受三種15分鐘不同泳姿動態恢復處理,包括自由式處理 (front crawl, FC)、蛙式處理 (breaststroke, BS) 及靜態處理 (passive recovery, Con),每次處理間隔48小時,實驗處理後再次進行200公尺衝刺。實驗過程中,分析游泳衝刺表現、划幅、划頻、血乳酸及血氨。結果:在自由式組的部分,第二次200公尺衝刺表現上,自由式與蛙式處理顯著優於靜態處理(變化量,FC vs. BS vs. Con, -0.78 ± 0.91 vs. -0.29 ± 1.26 vs. 0.91 ± 1.78%, p < .05),血乳酸濃度在自由式處理後顯著低於靜態處理 (FC vs. Con, 3.58 ± 1.16 vs. 5.44 ± 1.77 mmol•L-1, p < .05)。在蛙式組的部分,第二次200公尺衝刺表現上, 蛙式處理顯著優於靜態處理(變化量,BS vs. Con, -0.50 ± 0.81 vs. 0.64 ± 0.78%, p <.05),血乳酸濃度在蛙式處理後顯著低於自由式與靜態處理 (FC vs. BS vs. Con, 3.52 ± 0.65 vs. 2.75 ± 0.62 vs. 4.60 ± 0.53 mmol•L-1, 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以相同泳姿進行動態恢復,應可促進隨後的游泳衝刺表現與生理恢復。

關鍵字

恢復效率 乳酸移除 血氨

參考文獻


林季嬋、何立安、吳慧君(2010)。動態恢復強度對游泳選手訓練後血乳酸清除及心跳變異度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4),107-113。
吳家慶、謝伸裕(2008)。動態恢復強度對損傷肌肉之功能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體育學報,41(4),1-14。
陳樹屏、黃賢堅 (1997)。無氧衰竭運動後使用不同有氧運動恢復法來探討胺基酸副產物的代謝。體育學報,22,225-236。
謝伸裕、黃紹仁、高春德、謝錦城(1989)。血乳酸:運動的壞孩子可以變好嗎?中華體育,3(2),18-24。
鄭安城、林正常 (1994)。馬達驅動式恢復對激烈運動後生理反應之影響。體育學報,18,219-2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