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28.40
  • 學位論文

文學教育的台灣本土化: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材中台文作品的編選及台灣文學師資之培育

指導教授 : 林玉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本論文旨在檢視文學教育的台灣本土化歷程與成果。過去,因時代背景的影響,致使文學教育的本質不彰,忽略以文學涵養人生的意義。而文學教育的實施又只賴國文教科書的引介,復以「教育政治化」的政策,導致文學成為政治的附庸;不僅相去文學的本質甚遠,而且造成學生錯誤的國家認同。 而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歷程,台灣意識逐漸的高漲,台灣一詞不再是不可提及之禁忌 ; 而反映於文學上,則有了「台灣文學主體性」的追尋與建構。回顧歷史,台灣文學ㄧ直以來便是傳承一套本土化論述的香火,從日治時期至今延續不斷。是以,台灣文學主體性的探討不僅承認臺灣文學具備獨立自主的地位,更是收回臺灣文學本身的發言與詮釋權。 而在文學教育上,隨著教育本土化政策的執行,教科書已經開放給民間編輯,對於臺灣文學作品的編選更有發揮的空間。但檢視目前七家高中國文教科書的內容,本研究發現臺灣文學作品相對於中國文學仍然顯得相當不足,而原因除了受限於舊國文課程綱要之影響外,編輯成員抱持中國文學獨尊之心態亦是台灣文學作品受到擠壓之因素。因此,期待95年新課程綱要的實施,重新編輯教科書以落實文學教育本土化,俾使「國」文名實相符。 而在台灣文學師資之培育上,教育部已經批准了三所台灣文學系與八所的台灣文學研究所,雖是遲來的正義,但仍顯的不足,無法和廣大的中國文學系所相抗衡。因此,本研究呼籲政府應該廣設台灣文學相關系所,並主張中文系所應有所改革,以回歸文學的本位,共同培養培養俱備臺灣文學專業知識之準教師人員。

參考文獻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楊智,1998。
江寶釵,《台灣文學縱橫論》,台北:巨流,2001。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

被引用紀錄


顏嘉儀(2012)。高中國文科教科書現代文學編選探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1214
謝筱蕙(2009)。兩岸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編制與政治意識形態選課研究 ──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039
翁靖穎(2007)。高中國文科Web2.0漢詩教學資源系統建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44579
解昆樺(2007)。傳統、國族、公眾領域—臺灣一九七0年代新興詩社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5570
彭欣如(2009)。課本裡的浪漫派作家:台灣國文教科書中的徐志摩現象〔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1112009161225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