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42.196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台灣流傳的眾多武術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強調「招不過三」的「流民拳」。於是就開始收集與「流民拳」有關的文獻,起初本想藉著歷史經驗以抓住門派的重要成因,以形成本研究的基本發展方向。然而,所獲得的歷史文本不多,因此本研究輔以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來彌補史料的闕漏。用以探究「流民拳」的技術層次、制度層次、精神層次,所得結果如後:技術層次:強調能打的武術,但由於近來學武目的改變,以致於較少實戰對打訓練。制度層次:俱樂部與師徒制的並行下,雖利於推廣,但對於門派道統的傳承卻有些阻礙。精神層次:不離「教武育仁」維護門派榮譽期勉弟子。

關鍵字

流民拳 武術 國術

參考文獻


許光麃,《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1910-193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曾奕楷,《故事、記憶與認同─嘉義和平館之文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一、 專書
大恩(法)、翟華 (中),《十二億火星人,六千萬火雞人》,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王宗文,《中國文化之深層結構》,台北:新文豐,1995。

被引用紀錄


羅鳳蘭(2012)。臺灣地區客家武術探微〔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1194
湯承翰(2015)。新竹沿山客家武藝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41198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