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3.123
  • 學位論文

黨權與軍權之間:胡漢民與蔣中正關係的討論(1923-1936)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胡漢民(1879-1936),字展堂,原名衍鴻,晚年別號「不匱室主」,廣東省番禺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擔任「民報」編輯,辛亥革命後,歷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長、廣東軍政府代理大元帥等要職。蔣中正(1887-1975),浙江省奉化人。1908年在日本由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1910年初與孫中山認識。胡漢民早在同盟會時期(1905-1912)即已聲名大著,蔣中正雖至護法時期(1917-1923)始露頭角,但至北伐統一時期(1924-1928),則有後來居上之勢。孫中山生前,胡漢民與蔣中正大致保持分工合作的關係,胡漢民之職責重在內部策劃,具黨政實力;蔣中正之職責重在軍事任務,具軍政實力。孫中山逝世之後,兩人關係產生變化,數度分合。 1927年4月,俄籍顧問鮑羅廷(M. M. Borodin)在蔣中正北伐有成之時,發動「迎汪(精衛)倒蔣」,假借國民黨名義,樹立武漢政權。在蔣中正承受極大壓力時,胡漢民與蔣中正合作,實行清黨,奠都南京。1928年,北伐完成,國民黨取代軍閥而統治中國,依照孫中山生前制定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結束之後,應為訓政時期,實行黨治,惟由於數年來國民黨內糾紛與分裂,形成黨權旁落,軍權膨脹與分割的情形。在理論上,胡漢民反對李石曾的「分治合作」,蔣中正亦須要集權中央,做到中國實質的統一,是以胡蔣兩人有了再度合作的基礎。1930年中原大戰的勝利,使國民黨的統治基礎較為穩定,此時,產生由誰決定以何種政治形式統治中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胡漢民與蔣中正的理念並不相符,兩人合作的基礎也出現裂痕。胡漢民重「黨權」的集中與提高,規劃以「黨治」為基礎的訓政藍圖,而蔣中正則重「軍權」之集中與提高,佈展以「軍治」為基礎的訓政工作。至1931年,當時擔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與身兼國府主席、行政院長的蔣中正終因訓政時期是否制定約法而發生了激烈衝突,同年的2月28日,蔣中正以兵力扣押軟禁胡漢民於湯山,世稱「湯山事件」。胡蔣兩人從此決裂。九一八事變發生,胡漢民獲釋,移居香港,創辦雜誌,操縱兩廣地區,聯合國內政治軍事勢力,積極展開反蔣運動以及堅持抗日、剿共的政治主張。惡劣的胡蔣關係雖然後來曾經露出和解的一線曙光,但胡漢民於1936年突然病逝廣州,為兩人數次分合的關係驟然劃下了休止符。 以往論及胡漢民與蔣中正關係(1923-1936),台灣的學者礙於政治環境與史料的限制,對於1931年湯山事件後的胡蔣關係,或避而不談,或以「政見不合」輕描淡寫概括;大陸的學者則多著重於胡蔣的政治主張與階級立場之不同,或者以毛澤東的論述斷定其為統治階級內部的「狗咬狗」。隨著政治的開放、兩岸學術交流的日趨頻繁與史料的公開,收藏於台北國史館、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中國大陸的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及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的「胡漢民往來函電稿」,顯示了胡蔣關係的複雜性,特別是1932至1936年這段時期。筆者的研究動機,即希望在政治意識型態鬆綁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努力,廣泛蒐羅上述之檔案、史料,落實一手史料的研讀與爬疏,期能重新處理與研究胡漢民與蔣中正兩人關係之演變,對以往論述不足之處作一些彌補。

參考文獻


(二)台北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收藏
7. 〈中國國民黨二屆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1927年5月5日。
(一)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現名為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編印:
20. 吳稚暉,《吳稚暉全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69年。
31. 胡漢民,《革命理論與革命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年。

被引用紀錄


翁稷安(2015)。主義是從──國民政府的「主義化」推動(1925-1937)〔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06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