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8.36
  • 學位論文

變遷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

指導教授 : 錢善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音樂為基督教禮拜中不可或缺之靈魂所在。運用於禮拜中之音樂-「禮拜儀式音樂」(Liturgical music)主要為禮拜儀式而作,不僅需依附於宗教儀式之上,在儀式中亦兼負起重要任務,為一種功能性質的音樂(Functional music)。禮拜儀式音樂尤以會眾唱詩最為重要,因為會眾透過所唱之詩歌,不僅能加強人對神的主觀感受,更能作為人對神讚美、感恩、認罪、委身等回應之重要媒介。此外,亦具有凝聚信徒之向心力、傳承經文與宣揚教義等功能。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會眾詩歌之面貌與昔日已大不相同。 本文係針對台灣基督教會眾詩歌的變遷情形作深入性的探討,以「長老會」為研究對象。正文以時間為縱軸,依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劃分為:早期、光復後至八○年代及當代三個時期,就會眾詩歌的內容、功能、習唱詩歌之方式,以及記譜方法等四部份分別討論,並從各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宣教工作及禮拜情形,與所用詩本之分析中,探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的變遷情形。 經由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在內容方面,由早期的韻文詩篇、英美聖詩、「民歌聖詩」、福音詩歌、「改詞聖詠」類的詩歌,演變至今日靈恩派短歌,及流行樂風格的敬拜讚美詩歌,亦都涵蓋在會眾詩歌的範疇中。另一方面,會眾詩歌由早期輔助宣教工作,並作為佈教之媒介,及在禮拜中擔負功能性質之音樂,轉而朝向改善聚會氣氛,及吸引年輕族群為目標。而會眾習唱詩歌之方式,則從口傳方式到聽唱法,再進步到使用樂譜視唱,今日則又返回到聽唱法的時代。至於記譜方法,則由早期僅有文字之記錄,進步到有線譜及首調唱法簡譜之刊印,當代則又退回至文字記錄的時代。 關鍵字:台灣、基督教音樂、長老教會、禮拜、聖詩、會眾詩歌、敬拜讚美

參考文獻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教基金會,1986年。
楊麗仙:《台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教基金會,1986年。
江玉玲:<一首囝仔的歌-「咱當就近主」>。《新使者》第五十五期,1999年。
江淑文:<「二十世紀神蹟」的參與者-駱先春牧師>。《新使者》第十七期,1993年。
社論:<我們需要整全的信仰>。《新使者》第十七期,1993年。

被引用紀錄


佟建隆(2014)。華人基督教會崇拜禮儀音樂創作趨勢─以「讚美之泉」之詩歌專輯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4.00096
賴聰實(2010)。打擊樂於北台灣基督教教會之運用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0.00120
林旻諠(2008)。日治時期臺灣西式音樂之殖民現代性探索〔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8.00094
蕭匡妤(2005)。台灣基督教專職聖樂事奉團體之研究--以天韻合唱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8412871
蕭念慈(2005)。中部合唱音樂教育家---李君重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422596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