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為基督教禮拜中不可或缺之靈魂所在。運用於禮拜中之音樂-「禮拜儀式音樂」(Liturgical music)主要為禮拜儀式而作,不僅需依附於宗教儀式之上,在儀式中亦兼負起重要任務,為一種功能性質的音樂(Functional music)。禮拜儀式音樂尤以會眾唱詩最為重要,因為會眾透過所唱之詩歌,不僅能加強人對神的主觀感受,更能作為人對神讚美、感恩、認罪、委身等回應之重要媒介。此外,亦具有凝聚信徒之向心力、傳承經文與宣揚教義等功能。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會眾詩歌之面貌與昔日已大不相同。 本文係針對台灣基督教會眾詩歌的變遷情形作深入性的探討,以「長老會」為研究對象。正文以時間為縱軸,依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劃分為:早期、光復後至八○年代及當代三個時期,就會眾詩歌的內容、功能、習唱詩歌之方式,以及記譜方法等四部份分別討論,並從各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宣教工作及禮拜情形,與所用詩本之分析中,探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的變遷情形。 經由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在內容方面,由早期的韻文詩篇、英美聖詩、「民歌聖詩」、福音詩歌、「改詞聖詠」類的詩歌,演變至今日靈恩派短歌,及流行樂風格的敬拜讚美詩歌,亦都涵蓋在會眾詩歌的範疇中。另一方面,會眾詩歌由早期輔助宣教工作,並作為佈教之媒介,及在禮拜中擔負功能性質之音樂,轉而朝向改善聚會氣氛,及吸引年輕族群為目標。而會眾習唱詩歌之方式,則從口傳方式到聽唱法,再進步到使用樂譜視唱,今日則又返回到聽唱法的時代。至於記譜方法,則由早期僅有文字之記錄,進步到有線譜及首調唱法簡譜之刊印,當代則又退回至文字記錄的時代。 關鍵字:台灣、基督教音樂、長老教會、禮拜、聖詩、會眾詩歌、敬拜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