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85.201
  • 學位論文

漢人對《詩經‧國風》的政治性詮說──以四家詩與鄭箋為考察對象

none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摘要


《詩經‧國風》的詩義與注解內容意涵豐富,現存文獻除了毛詩與鄭箋之外,還有三家詩的輯佚成果,使詩義的研究方向能夠更加多元。本論文以毛、鄭的資料為基礎,以漢代其他詩說的記錄為補充,論述漢人的詩說在《詩經‧國風》中,描繪的君臣與后妃之理想樣貌,以及將詩義做政治性詮釋時,使用的方法與異同之處。   綜合各家對於詩義的說明內容,可以看出他們對於理想社會的期望。其中與政治最為相關的部分,就是對於君王、后妃、臣子方面的論述。對他們來說,積極親近賢臣、不淫於色、尊守禮制、富民強國、威儀有度這幾方面,是他們最重視的理想君王條件。對於理想的后妃,則著重於勤於求賢妃妾、不淫於色、子多且賢、協助君王這幾方面。對於理想的臣子,他們反覆提出的內容為:追隨聖王、諷諫君王、在地方治理人民、在中央建立功績、具有合宜的德行與容儀這幾方面。   他們提出的理想政治角色,帶有漢代積極發展、注重外王之功的目的。君王應當以富民強國為目標施政,反對因儉而廢禮。后妃不只守禮節欲,還應當積極尋求賢妃妾,在君王行事不當或者國家政治不興時,勸諫君王,或協助尋求賢臣列位。臣子更應注重建立功績,不論在民前或君側,都應努力讓國家富強,並積極協助君王打造禮儀之邦。但是又有非聖王不仕、在亂世時明哲保身的說法,和前述立場形成對比。   要將《詩經》的內容與政治產生聯繫,讓詩義能夠成功地作政治性的詮釋,漢人的詩說主要使用了人物的轉換、史實的對照、禮制的結合、德行的深化、風俗的呈現這五種方法。將詩義政治性詮釋之後,各家詩義的核心思想其實歸趨為一,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對《國風》詩篇的解釋時,彼此時常有一些異同。其一,關注的對象不同。三家詩有時較關注個人的情感或修養,毛、鄭則的論述對象則更集中於君王與后妃。其二,解釋的出發點不同。三家詩對於各詩篇美刺的看法較一致,毛、鄭有時說法雖然近似三家詩,但是在美刺的判斷上卻和其相反。韓詩有少數詩篇的解說和其他家都不同,因三家詩材料的缺佚,無法確切得知產生此情形的原因。其三,鄭箋的用語有時較直接。在少數詩篇,鄭箋使用相當強烈的表達對君王之惡的不滿。   各家對於政治面向的關注,使各篇詩義明顯呈現政治方面的意涵。他們透過對《詩經》的注解、引用和說明,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描繪出漢儒心中理想的政治景象。經過政治性的詮釋方法,不僅讓《詩經》成為談論政治與施政良窳的重要紀錄,並深化了各詩篇的教化意義,使《詩經》可以更有效的做為教化人民的材料、培養從政者素養的重要學科,和指導施政方針的理論依據。

關鍵字

詩經 國風 漢代 今文詩 詩教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序)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西漢‧韓嬰著,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第一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