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49.247
  • 學位論文

筆記明志:明代中期的歷史書寫

none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經典」與「時事」的光譜間,作者有意識地選擇「筆」「記」的書寫形式,藉由「雜」的內容,作為「進己志」之具體實踐。這個大傳統深深體現在我們討論的黃瑜、鄭曉和何良俊的著作中。他們三人看似迥異的人生,可能最大的共通點是,圍繞著科舉所出現不同的人生際遇裡,投入漫長的時間與精力完成一生最後的著作:「筆記」──《雙槐歲鈔》、《古言》、《今言》、《四友齋叢說》,而透過他們三位的比較,讓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選擇「筆記」作為一種歷史書寫形式的深沈意義。如果我們把作者視為時間軸的起點,黃瑜向下拉出一條以「程朱」為主軸的家學,鄭曉向上追溯一條以「史」為主軸的家學,何良俊則以「科舉」為主軸,自我完成一個「博學」的織網,他所面對者只有自己。而且,黃瑜欲建立天地間人事物的秩序,鄭曉以上位者面對國家存序的問題,何良俊所面對者,卻是時空座標軸交會的一點,一個深沈內在的自己。他們從經史典籍與所處時代的大小事物間,反覆思索與對話,筆記的「雜」展現了極大包容性,當「雜」能夠完成一種結構式條目安排時,實則筆記也成為展現「己志」的最佳場域,而掌握筆記作為一種歷史書寫的關鍵正在於,理解他們所投身的「古」與「今」的跳動光譜。

關鍵字

筆記 明志 用世 古今 歷史書寫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壹、古籍文獻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6,上海第1版第3次印刷。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11,上海第2次印刷。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8,上海第1版第2次印刷。
《三國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12第1版第1次印刷。

延伸閱讀


  • 呂妙芬(2021)。「明代學術思想史」專號導言明代研究(36),1-6。https://doi.org/10.3966/160759942021060036001
  • 何幸真(2013)。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4158
  • 呂允在(2009)。明代文人讀書志趣的樹立藝術學報(84),311-329。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904.0311
  • Chen, C. W. (2015). None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80504
  • BUNRONG, K. (2015). None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