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92.18
  • 學位論文

隱私(權)議題中化約主義與功能主義之探究

指導教授 : 甯應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的主旨在於深入探討現代社會中「隱私(權)」議題的哲學性論述,所謂「隱私(權)」議題,即是包含「隱私」和「隱私權」兩個概念的議題,上述兩種概念雖然不是完全相等的概念,但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隱私(權)」的哲學性論述上,「化約主義」與「功能主義」是極為重要的 兩種不同主張,這兩種論述幾乎針鋒相對的原因在於:目前對於「隱私」和「隱私 權」概念的定義都是有缺漏的;此外這兩種主義深受美國「憲法」與「侵權法」的 法律背景影響,而採取兩個不同的法律立場來論述。 除了深入探討這兩種主義的論證之外,本文也經由這兩種主義的對話,進一步 瞭解、比較兩者的關係;並且本文要透過現代社會中已經漸漸產生變化的「隱私(權)」內涵來進一步評估這兩者未來對「隱私(權)」詮釋的發展性與可能面臨的問題。 本文在「隱私(權)」議題上所得到的結論,或許與一般人的直覺或大多數學者 的功能主義觀點不同,但是卻更多考慮到現代社會中「隱私(權)」內涵的變化,期待能為「隱私(權)」議題,提供一個更新的哲學性論述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甯應斌 “性工作與現代性:現代自我的社會條件” 臺灣社會研究 53(2004):85-143
Benn, Stanley I. “Privacy, Freedom, and Respect for Person.”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of Privacy: An Anthology. Ed. by Schoeman, Ferdinand 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23-244
Bloustein, Edward J.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of Privacy: An Anthology. Ed. by Schoeman, Ferdinand 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156-202
Boling, Patricia. Privacy And the Politics of Intimate Life.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Bronski, Michael. The Pleasure Principl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8.

被引用紀錄


謝依彣(2014)。因應物聯網之「自設計著手保護隱私」概念法制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4.0044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