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44.88
  • 學位論文

演藝人員稅捐課徵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黃俊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所得之分類與歸屬(行為)猶如因,稅捐負擔之多寡(結果)是為果,現行各類所得之計算各有不同,因此契約定性有誤,將導致所得歸類錯誤,進而影響納稅義務人所得稅負,契約定性與稅捐負擔,存有相當之因果關係。基於稅法與私法法價值秩序的一貫性,及體系上的互補關係,稅法對於私法概念形成與法律關係評價,原則上應予相當程度的尊重。然而,稅法有其特殊目的及考量,當稅法與私法解釋衝突時,稅法法規之解釋適用仍應以「量能課稅原則」為依歸,而認定課稅要件之事實,則應透過經濟觀察法或實質課稅原則,作經濟上實質之認定,如此一來,始能達成稅法上「稅捐正義」之目的。 演藝人員不僅為從事表演營利經濟活動的人,亦為親自利用該表演報酬之人,實屬表演報酬收益之真正歸屬者;而其為獲取報酬,除應支付表演報酬中20%至40%之部分,作為給付經紀公司之經紀佣金外,尚有其他執業所須治裝費、交通費與美容化妝保養費,以及因捍衛個人肖像權或名譽衍生之法律服務費等成本費用,故此演藝人員執業時,經常具「明顯可查知」、「一定比例」之勞務外費用成本支出,且此費用成本之比例往往與財政部發布「執行業務者費用標準」相當,基於量能課稅原則及客觀淨所得原則,演藝人員所得類型當應歸屬「執行業務所得」。

參考文獻


5.林富美,藝人與經紀人派遣勞動關係初探,新聞學研究,第78期,2004年1月。
23.陳清秀,利益均衡在稅法上之運用,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3期,2009年1月。
5.黃士洲,稅法對私法的承接與調整,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1月。
10.陳書郁,藝人專屬經紀契約下經紀人權利義務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4.林更盛,論保險業務員的從屬性─評台灣高等法院94年勞上易字第35號判決,全國律師,第10卷第3期,2006年3月。

被引用紀錄


梁麗芬(2015)。所得稅法上所得類別之區辨--以實務上爭議案型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3035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