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6.184
  • 學位論文

台灣西南部地區乾旱時空變動特性之探討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指導教授 : 李錦育

摘要


本研究利用乾旱稽延分析,評估西南部地區乾旱之延時,進而以乾旱稽延分析之結果作為標準化降雨指標選定時間尺度之基礎,建立西南部地區之標準化降雨指標值及空間分佈圖,同時利用乾旱歷史紀錄進行檢核,藉此探討西南部地區乾旱之程度及其空間分佈變動特性,以充分瞭解西南部地區乾旱之嚴重性,再利用季節災變灰預測,預測未來於氣候變遷條件下,於特定時距內發生乾旱之頻率,提供不同標的用水者及早擬定旱災應變措施以降低災損。其乾旱稽延分析結果顯示:嘉義及台南地區乾旱稽延為3~5個月;高雄地區乾旱稽延為2~5個月;屏東地區乾旱稽延為2~4個月。若以西南部全區而言,利用各月降雨與當月降雨平均值之比例C值進行頻率分析,並求得該測站各月份乾旱稽延與其發生頻率之迴歸方程式,以C 0.4極端少雨為例,發生少雨之機率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之趨勢,若是以C值之頻率分佈情形將C≦0.2視為極端少雨時,乾旱稽延之時間尺度越往南乾旱延時越短;反之,越往北則乾旱延時越長。若要評估一場乾旱事件,以SPI3作為評估之標準時,SPI3易將一場乾旱分離成數個乾旱事件,且有高估之現象;反之,若以SPI4作為評估之標準時,SPI4可有效且準確的顯示一場乾旱之起始,具顯著之乾旱累績效應,而又以SPI4所偵測出之乾旱空間分佈與歷史乾旱事件較為一致,故表示以SPI4對照西南部地區的乾旱事件描述為適當且合理的。而利用季節災變灰預測之結果顯示,其精度無論係以平均殘差模式精度檢定或平均絕對值百分比誤差(MAPE),四點建模之精度皆較優於五點建模。

參考文獻


徐森雄,王香云,朱芷萱,孫沛瑜,2006,「台灣西南部地區之降雨分佈特性」,環境與生物資訊,第1卷,第3期,第9-19頁。
陳朝圳,李錦育,楊剛,2002,「NOAA衛星資料預測氣象乾旱之可行性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第7卷,第2期,第75-86頁。
楊道昌,郭俊超,呂季蓉,游保杉,2005,「標準化降雨指標應用於農業乾旱監測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51卷,第2期,第11-25頁。
賴栗葦,姜善鑫,2003,「台灣地區之降雨變遷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4卷,第2期,第161-170頁。
蕭政宗,楊志傑,2006,「台灣地區之區域乾旱頻率分析」,農業工程學報,第52卷,第2期,第83-101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