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77.98
  • 學位論文

網路人際互動之非言詞傳播研究 ─以臺灣地區網路圖形符號為例

A Study o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 Interne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e Iconic Symbol of Internet in Taiwan as Explanation

指導教授 : 連德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網路人際互動」在資訊時代裡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與網路的主要功能-「資訊收集」的需求量逐漸平衡外,在青少年族群裡,甚至有取代「真實人際互動」的影響力。因此,當使用者傾向網路的情形日趨嚴重時,便有可能成為居住在網路中的「網民」(Netizen),或是與外界脫節的「繭居族」(Cocooning)。網路對某些使用者而言,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帶有情感的國際部落,可隨意遨遊。 Williams的「去線索理論」中提到,網路的電腦中介傳播(CMC)相較於傳統的面對面溝通(FTF),缺乏了非言詞傳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線索,也就是說,使用者必須在無法表現表情、肢體語言、語氣語調、眼神的情況下進行溝通。使用者為了克服非言詞傳播線索不足的問題,因而發展出許多解決方式。其中「網路圖形符號」的地位相當重要,亦被俗稱為「表情符號」,自早期的「電子佈告欄」(BBS)到現在最普及的「網路即時聊天系統」(MSN Messenger),網路圖形符號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首先,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針對網路圖形符號進行深入分析與歸類,將其分為:「臉部表情符號」、「肢體動作符號」、「環境氣氛符號」、「道具配件符號」,其中「臉部表情符號」的部份,研究者加入美國心理學家Shaver的情緒分類法,以加強臉部表情符號分類的完整性。同時,在文獻分析的過程中發現,網路圖形符號的辨識能力,與閱讀漫畫、卡通的經驗有直接關聯性。 其次,本研究再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議題研究,探討在不同基本背景與網路經驗下,受測者對於網路人際互動與符號的使用習慣與態度,並採用BBS上的「標點符號式的自製符號」與MSN Messenger的「卡通漫畫式的圖形符號」做為研究樣本,探討網路圖形符號的傳達效益,及其實用性與價值性。並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卡方考驗之多重聯列表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做為分析方式,本研究成果如下: (1). 網路即時通訊系統將逐漸取代其他互動工具。 (2). 資訊搜集仍為主要使用目的,網路人際互動的使用比例將逐年增高。 (3). 對大學男女而言,網路聊天已成為一種生活上的習慣,以及經常性的休閒娛樂。男性使用網路聊天時不一定經常使用網路圖形符號。 (4). 教育程度越低者對網路圖形符號的認知度越高,高中職男性對於網路人際互動最熟悉,使用態度亦最多元化。 (5). 整體受測者對於真實自我與虛擬自我尚能做出理性區隔,使用者視網路為「工具需求」或「生活需求」,將會產生具差異的結果。 (6). 受測者喜愛多變、豐富的網路圖形符號,期望能有專屬軟體供使用。 (7). 使用網路圖形符號的頻率與互動對象的熟悉程度有相當大的關聯性,越不熟悉的對象,需使用越多的網路圖形符號。 (8). 使用符號的頻率會因性別產生差異,女性使用率略高於男性。 (9). 受測者對卡通漫畫式的圖形符號之辨識能力,高於標點符號式的自製符號。 (10). 經常使用BBS站的使用者,其符號辨識能力最高。 (11). 網路經驗並非影響網路圖形符號辨識度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對網路不熟悉者,亦有正確辨識的能力。 最後期望本研究成果能給予網路業者、設計人員啟發與建議。

並列摘要


The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is lacked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lue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hich means that users are engaged o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without facial expression, body language, tone and manner of speaking, and eye contact. Thus users develop lots of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whe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lues are insufficient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on internet.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is the “Internet iconic symbol”, also called as “Emoticon”, which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from the earlier BBS to the latest IM service, such as MSN Messenger.The research began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et iconic symbols. There were four types of iconic symbols are classified through the document analysis, which are symbols of facial expression, body language, atmosphere of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cessories. For the better result,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uses Shaver’s classification of emotion sorting to improv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symbols. The direc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od discriminative judgment of internet iconic symbol and the well- experienced of comic and cartoon was found at this stage.Then the research proceed to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xplore user practices and attitudes of interactive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and using experience of iconic symbols based on user’s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network experience. The survey adopted the punctuation-made symbol and the cartoon-like symbol as study samples to discuss the benefits, practicabilities and value of the internet iconic symbol.Eventually, hope both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nd graphic designers would get any inspiration and usefu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result.

參考文獻


郭奕伶,2004,作秀是個好習慣,商業周刊864期,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p.114-122。
曾寶璐,2004,手指世代來了,商業周刊878期,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p.114-120。
林榮泰,1997,公共標誌圖形符號的認知研究-圖形符號主觀估計認識率的探討,設計、教育、文化、科技、工業設計,亞太圖書出版社,pp.87-92。
(1). 專書
王志平著,2002,網路行銷導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p.A-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