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19.17
  • 學位論文

安寧工作者生命教育觀點與工作調適之探討

A Study of the Life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Job Adjustment for Hospice Workers

指導教授 : 龍紀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目標:本研究以安寧療護工作者對於生命教育看法及個人工作調適狀況進行探討,以期提升職場適應能力。 方法: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從五家設有安寧病房醫院進行立意取樣,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收集資料,結合內容分析與紮根理論方法,了解安寧療護工作者職場工作調適狀況與生命教育的關聯。 結果:生命教育應該是生死並重,並且擁有多元、歷程、階段及終身性,才能達到生命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其次,生命教育的實施策略有二:一者抽象,該內容多半由宗教得來的,其意涵對民眾較難以理解;二為具體,包含: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大自然環境,以及自己與天/神性的關係,這四種不同視野較能清楚具體提供對生命的體悟。第三,關於生命教育的阻力來自「微視」、「居間」、「鉅視」與「循環互動」四種系統交流,有關死亡議題特別受其阻礙。第四,安寧工作者對於職場的負向調適,於認知、情緒及行為難免呈現著僵化、絕對、低挫折忍受力狀態,若有提供好的支持力量,可朝正向的調適發展。第五,工作者進入安寧病房服務前後,若能提早到小學以前給予生命層次的生命教育,可及早增加日後面對失落或死亡事件的調適能力,並產生內化效果,一方面學習珍惜「現有」,另一方面也懂得面對「失去」。第六,關於工作者的支持系統,分為三種:信仰符號、大自然及天/神性,不但為工作者靈性的開展,也能成為自己生命之深層的支撐力量。 結論:首先,對於生命教育推廣部分,應朝向生死並重的平衡狀態,然而,使用抽象與具體之實施策略,較容易跨越人們避談死亡等禁忌之界線。其次,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三種系統可支撐著工作者,大自然的支持系統如有聲書或繪本等媒介提供給不同年齡層談論生死的安全感;信仰符號的媒介,讓人面臨失落或創痛時,可藉此獲得撫慰;在天或神的支持系統,使得人們能依循此系統超越苦難,進而獲得靈性上的平安。 建議:生命教育應以多元方式介入,突破社會諸多禁忌與阻力,並以抽象及具體作為參考策略。關於研究限制,由於僅中南部五家醫院願意受訪,無法推論到整個台灣地區的安寧病房;再者,焦點團體與紮根理論分析方法思考脈絡不同,就紮根理論方面,本研究不易具有連貫性的選擇性編碼之成果,若未來有興趣者,可朝向其他研究方式做延伸。

並列摘要


Goal: Through life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job adjustment discussion for hospice workers, this article searched for positive and adaptive ways. Method: This research used focus group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chose five hospice in-patient care hospitals to gather their perspectives. Result: Life education should balance death and life perspective. Life education provides multiple, multi-stage, processed, and lifelong content. Life education strategies are concrete and abstract. Concrete strategy means perspectives of “to myself” , ‘to people’, ‘to nature’, and ‘to divine’. Abstract strategy including spiritual or religious viewpoints gives people an insight. Then life education promotion limits by micro, meso, macro, and interactive systems. If life education promotes early, people cloud learn healthy adjustment early. According to group viewpoints, three systems could provide positive support by symbolic-belief, natural, and divine ways. Suggestion: Life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death education. It’s promotive continuatively. About limitation: This research has five samples. The result can not represent all hospice hospitals in Taiwan. Grounded theory and content analysis are based by different philosophy, therefore the discoveries were emerged limitedly.

參考文獻


邱泯科(2006)。落葉歸根?壽終就寝?-1971-2000年台灣地區死亡場地變動狀況與影響因素。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8,25-55。
吳庶深、劉欣懿(2002)。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7(4),283-300。
陳錫琦(2004)。大學生印象深刻的接觸死亡或感覺接近死亡經驗及其意義之探討。健康促進暨教育衛生雜誌,24,15-40。
曾美珠、李燕蕙(2006)。非安寧病房護理人員面對遺體護理之心理歷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4,395-415。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的哲學反思。哲學與文化,364,47-57。

被引用紀錄


陳宜擇(2010)。毒癮愛滋收容人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202201012030100
洪莉娟(2014)。兒童及少年社會工作者的社會支持對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09052014165427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