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31.159
  • 期刊

手術後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病患之呼吸驅力

摘要


手術後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病患使用呼吸器時,不論使用何種通氣方式,常見過度通氣而導致呼吸性鹼血症,雖嘗試調整呼吸器設定,常無法有效的改善,尤以有敗血症徵候者,此種現象最爲明顯,常造成病患與呼吸器搭配不良及極度不舒適,甚至影響心肺功能,而使呼吸照護上十分困難。多篇研究探討正常人及多類病患呼吸驅力的變化,而以第0.1秒口腔最大吸氣壓(P0.1)代表呼吸中樞的驅力,並證實P0.1可用於預測呼吸器脫離的結果,但沒有研究探討手術後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病患的呼吸驅力。本研究以外科加護病房內接受開胸或剖腹手術後使用呼吸器的病患,依有(55人)及無(22人)手術後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分爲兩組,有手術後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組再分爲呼吸器脫離成功(31人)與失敗(24人)兩小組,而無SIRS組病患則全部成功的脫離呼吸器。在低程度壓力支持型通氣下,測量其呼吸型態、肺機械性能、動脈血液氣體值、P0.1及自然呼吸參數等。結果顯示:(1)SIRS組的病患P0.1連續變化的趨勢,當病情尚未穩定前,P0.1偏高,隨著病情的進展,P0.1逐漸下降且上、下變動小,則脫離會成功,否則即失敗;(2)成功組的P0.1小於控制組及失敗組,但後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3)失敗組的P0.1/口腔最大吸氣壓(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max)、呼吸次數、淺快呼吸指標(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 RSBI)及P0.1×RSBI均顯著的較其他兩組高,失敗組的潮氣容積較成功組爲低,但成功組與控制組之間無顯著差別;Pimax 的絕對值則有控制組>成功組>失敗組的趨勢;而每分鐘通氣量則3組間無顯著差異;(4)短到呼吸器脫離測試10分鐘時測量之P0.1值,呼吸器脫離成功與失敗的病患即已表現不同;(5)P0.1、P0.1×RSBI及P0.1/Pimax之評估指標準確性的操作特徵曲線下面積爲0.81~0.75,顯示預測能力相當不錯。因此,在準備脫離呼吸器期的手術後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病患,傳統的呼吸器脫離參數中,每分鐘通氣量在脫離結果爲成功或失敗者根本無差別,而其他參數在成功與失敗組雖有顯著差別,但一般臨床上判定的臨界值並不適用。由於P0.1的測量客觀,目前已有呼吸器具有此功能,故進一步研究探討其臨床最適用之臨界值,及以前瞻性研究驗證此臨界值的預測能力實屬必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