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84.90
  • 期刊

【論文摘要】新生兒慢性肺疾病合併肺動脈高壓使用高流量鼻導管合併吸入型類固醇藥物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The Respiratory Care Experience of Using High-Flow Nasal Cannula combined with inhaled steroids in Neonatal Chronic Lung Disease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摘要


個案報告目的:新生兒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 CLD)指新生兒出生後滿28天,仍需依賴氧氣及呼吸治療才能維持適當血氧濃度,胸部X光有異常特徵者。個案為嚴重低血氧性呼吸衰竭之新生足月兒,合併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PPHN)產生慢性肺疾病(CLD),拔除氣管內管後仍持續呼吸急促需要氧氣支持,故介入高流量鼻導管(HFNC)合併吸入性類固醇(Flixotide)治療,最後病嬰氧合及呼吸型態改善順利出院,藉此分享個案呼吸照護經驗。呼吸治療評估:個案出生週數37週又5天、出生體重2930公克、產檢無異常,採剖腹產分娩出生Apgar score第一及第五分鐘為9轉10分,出生後呼吸窘迫、呼嚕聲、肋骨下緣凹陷及低血氧,故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NIPPV),CXR:RDS grade 3,在出生第2天NIPPV設定PIP:22、RR:60次/min、FiO2 60%、PEEP:5,SpO270%,呼吸費力、肋骨下緣凹陷,CXR:RDS grade 4,予置入氣管內管及機械通氣治療。心臟超音波診為PPHN,予吸入性一氧化氮(iNO)40PPM,在血氧及生命徵象穩定下,調降FiO2及iNO濃度,在第11天拔除氣管內管改NIPPV,持續觀察血液氣體分析、呼吸型態及血氧濃度,在第16天更換鼻導管持續正壓呼吸器(NCPAP);為了增加舒適度及促進父母與病嬰肌膚接觸故在第21天轉換HFNC,治療期間仍呼吸急促及血氧不穩且FiO2≧30%,故吸入類固醇(Flixotide)治療3週,在第50天成功脫離HFNC順利出院。問題確立:1.低血氧性呼吸衰竭、2.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3.慢性肺疾病。呼吸治療措施:1.低血氧性呼吸衰竭1-1執行氣管內管插管,使用呼吸器輔助通氣維持適當氧合。1-2避免插管所導致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困難—加強呼吸道清潔及協助痰液清除。2.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2-1使用iNO降低肺高壓,改善低血氧。2-2依病情及氧氣飽和濃度調整NO濃度,隨時監測NO、NO2濃度及MetHb變化。3.慢性肺疾病3-1病情穩定移除氣管內管,更換NIPPV。3-2採漸進式脫離呼吸器NIPPV→NCPAP→HFNC。3-3吸入類固醇治療改善呼吸急促及氧合。(如圖1)3-4使用HFNC增加病嬰舒適度,提供穩定氧氣濃度及溫濕度。結果與評值:使用HFNC合併吸入類固醇治療,改善呼吸型態及氧合。(表1、2)結論與討論:慢性肺疾病(CLD)通常需要長期呼吸器輔助及氧氣支持,NIPPV經常被選用,在新生兒會以O2 hood、NCPAP及HFNC為主;個案在拔除氣管內管後以降階式呼吸治療支持,過程雖出現呼吸急促及血氧不穩,在考量舒適性及促進父母與個案肌膚接觸,選擇HFNC作為CLD的呼吸支持,過程雖仍持續呼吸急促及血氧不穩,故以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輔助,有效讓呼吸急促及低血氧的問題獲改善並順利脫離呼吸器。類固醇被認為能改善肺部發炎進而改善CLD,但有文獻報告全身性類固醇治療在新生兒有阻礙神經學發展的疑慮,以吸入性類固醇替代可緩和全身性類固醇導致的副作用,故團隊採用高流量鼻導管合併吸入性類固醇治療,最終有效讓病嬰病情獲得改善。故提出分享。(表格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