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47.53
  • 期刊

明清時代大眾的功名心態

The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the Scholarly Honor in Ming and Qing Periods

摘要


自隋唐時代起,科舉制度成為中國重要的取士制度,使士人有了穩固的上升階梯。一個制度確實是政府所制定的,但是沒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制度卻也是行不通的。歷代以來科舉考試受到大家的重視,個人心態會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功名心態因科舉制度而生,隨著年代的久遠,功名心態成為支持科舉制度不斷延續的最大力量,歷朝政府為了抓住民心和籠絡士人,所以也樂於維持科舉制度。 本文的出發點在於個人的功名心態,由個人的功名心態探討到以家庭的教育與觀念的傳承,或許功名可以藉由家庭教育與觀念的傳遞,造成一代一代的子孫都受到長輩的功名觀念的影響,使社會風氣不斷有崇尚功名的文化表現。隨著政治、經濟等變遷,社會風氣也會隨著產生變化,如明代後期的「棄儒從商」,或著是清末西力東漸所產生的巨變,這都使得社會風氣大轉變,科舉功名的價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科舉功名在大眾心裡應該還有一定的價值,否則科舉制度就實行不下去了。最後探討國家在個人心態、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氛圍之下,國家原本理想的取才制度,被大眾視為一個光明正道。 在明清時代,追求功名是一種文化的、集體的心態。在這一點上,無論人們最終從事什麼行業,都人視舉業為人生正道。一種心態和觀念不可能瞬間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完全消失不見,功名心態亦是如此。清末廢科舉後,中國人的功名心態並沒有因此而煙消雲散。中國人其實將科舉中的功名心態轉移至新的教育制度中,隨著新的教育制度的實行而繼續的延續下去。

關鍵字

功名 科舉 家法族規 士人 棄儒從商 教育 家族

參考文獻


胡思敬(1970)。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
班固(1975)。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范曄(1975)。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吳敬梓(1983)。儒林外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蒲松齡著、張式銘校點(1995)。聊齋誌異。長沙:岳麓書社。

被引用紀錄


劉宛儒(2010)。如果我有選擇的話──分擔家計青少年生活經驗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116
陳美姿、周麗端(2020)。望子成龍女成鳳?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教育心理學報52(2),365-388。https://doi.org/10.6251/BEP.202012_52(2).0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