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28.12

摘要


2003年6月6∼7日華南與台灣地區受梅雨鋒面影響,衛星雲圖顯示中尺度對流系統(MCSs)於鋒面及其南側持續發展,且水平覆蓋範圍廣泛。伴隨對流發展,850 hPa鋒面區之相對渦度相對增強, MCSs南側亦有LLJ形成並隨時間增強。隨後MCSs持續發展並東移影響台灣地區,造成中、南部豪(大)雨。本文主要目的為探討此個案梅雨鋒面上持續發展之MCSs與鋒面強度維持和其南側LLJ形成與增強之機制。 綜觀分析顯示,個案期間除了低層鋒面系統外,並無其他明顯高層槽脊系統或噴流位於台灣及華南地區,顯然鋒面為主要造成台灣中、南部地區豪(大)雨之環流系統。本個案中梅雨鋒面結構為垂直近乎不傾斜的淺系統,鋒面水平溫度梯度微弱,具有強水平氣旋式風切及顯著之水氣梯度,中對流層並有暖心存在,與Chen and Chang(1980)分析個案中之西段鋒面結構相似。 有關本個案鋒面強度之維持與發展,本文利用逐段位渦反演診斷鋒面上相對渦度之增強,發現主要來自於中低層與潛熱釋放有關之位渦擾動所貢獻。另外,從渦度收支之分析結果亦得知,低層輻合為鋒面上渦度維持之主要過程。本個案雖發生於25°N以南之區域,但由於對流系統水平尺度夠大且發展時間持久,使對流潛熱釋放能有效加熱大氣,透過非線性CISK過程,導致鋒面上相對渦度由8 × 10-5 s-1增強至16 × 10-5 s-1。顯然對流潛熱釋放與輻合過程對梅雨鋒面的發展與維持,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此外,由逐段位渦反演之結果顯示,與中低層潛熱釋放有關之位渦擾動引發氣旋式環流,增強MCSs南側局部風場而形成 LLJ。就調整觀點而言,MCSs潛熱釋放造成局部氣壓梯度增強,因而增強地轉風;同時,潛熱釋放亦有利低層輻合之增強,產生非地轉風,再透過科氏加速增強西南風並疊加於地轉風上,使LLJ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林松錦與王溫和,1992:梅雨鋒面之鋒生過程。大氣科學,21,63–78。
侯喜真與陳泰然,2001:梅雨季伴隨華南西南風爆發之低壓發展。大氣科學,29,203–228。
陳泰然,1988:東亞梅雨鋒面之綜觀氣候特徵研究。大氣科學,16,435–446。
Akiyama, T., 1973: Ageostropic low-level jet stream in the Baiu season associated with heavy rainfalls over the sea area. J. Meteor. Soc. Japan, 51, 205–208.
Bretherton, F. P., 1966: Critical layer instability in baroclinic flows. Quart. J. Roy. Meteor. Soc., 92, 325–3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