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59.163
  • 學位論文

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摘要


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的外省軍民中,有這麼個特殊族群,他們在大陸出生,少年時期在台灣度過,在崇美的留學風潮下又遠赴美國。本論文由這個族群中,擇取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以及張系國五位作家,來呈現多重認同的問題。這五位作家的生活經驗,跨越了大陸、台灣、美國三個地理空間。在台灣,他們曾因為國家的分裂,無法回到原鄉。身為外省人,他們如何呈現自己的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在崇美的時空下,他們來到美國,歷經保釣運動、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認識新中國的熱潮,他們又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家國認同? 本文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分別就大陸與台灣兩個流亡空間,來觀察他們的逃難記憶與家國意識,透析其由「從何處來」到「身在何處」的思考變化。第三章探討這些作家在六、七O年代的作品中,留學生與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與生命情境。第四章則針對保釣運動、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認識新中國的行動,來探討他們家國認同的曲折變化。這群作家擺盪在「出走」與「回歸」之間的狀態,曾被視為「無根」與「放逐」,他們究竟能鄉歸何處?本文在末章結論提出這五位作家身為「邊緣人」的「多重認同」現象,以及透過書寫離散來表露自己「身在異域心在祖國」的生命情調。

參考文獻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2003年。
張系國《地》,台北:純文學,1975年;洪範2002年。
李有成 〈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外文學》,第二十卷
簡政珍 〈張系國:放逐者的存在探問〉《中外文學》,24.1 (1995.6):20-42。
簡政珍 〈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26.2 (1997.7):169-194。

被引用紀錄


陳宣輔(2011)。白先勇的小說觀及其小說創作〔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454
劉秋蘭(2010)。於梨華小說創作道路與主題嬗變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641
黃懿慧(2009)。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330
張孝慧(2015)。臺灣現代主義文學與政治、社會之交互影響(1949-1973)〔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1295
侯裕姫(2008)。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15353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