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24.8
  • 期刊

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八○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

摘要


本文由「家庭空間」考察八○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家史敘述所展現的家/國意識,由家庭空間為起點,爬梳文革中的人們或在千迴百轉的波折後,或至始不渝地便以家作為情感寄託和生存意義的心歷路程,由此透顯面對家國關係時的態度和立場,即在心靈空間(家)中反映其家/國意識,見證在文化大革命中人們的心靈和情感狀態。簡言之,從空間頗析歷史洪流中人物的身分認同,由小舞台的家庭觀看文革中的人物存活信仰,呈現出不同於國族寓言或民族主義的創作宗旨,余華、李銳、張戎、孫顒也以不同的書寫策略創作家庭空間,凸顯別有風貌的家/國意識。 當個體的家/國意識在面對家與國卻無法讓情感達到平衡狀態時,以三種途徑或書寫策略(回歸原鄉、母性樂園、尋父與審父)說明家/國意識在流動、翻轉的過程中,由漂泊、尋找、乃至回歸家園情感,以獲得身份認同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關鍵字

家/國意識 原鄉 尋父 家園情感

被引用紀錄


欒龍宇(2011)。消失的康樂里:臺北市康樂里拆除後居民生活網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1.00533
施碩佳(2008)。從無聲到有聲—論《婦友》雜誌中參政女性的主體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33809
侯裕姫(2008)。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15353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