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67.248
  • 學位論文

同天不同公 ── 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大同世界之比較

Two Ways of Righteousness under One Heave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K'ang Yu-Wei's and Sun Yat-Sen's Ta-T'ung Utopias

指導教授 : 王遠義

摘要


本文的主旨在於比較康有為以及孫中山的政治烏托邦 ── 〈禮運〉大同。〈禮運〉的大同理想可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概括之。在近代中國,〈禮運〉大同因時代的變遷而在解釋上出現了「現代化」;其中,康有為和孫中山的詮釋與想像令人感到有趣。康有為和孫中山都相信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也都認為「天下為公」代表一種由下而上的民主理念。康有為進一步援引《春秋公羊傳》的「遠近大小若一」詮釋大同。他的關懷是普世的,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以不忍之仁推己及人,追求一個破九界的大同極樂世界。相反的,孫中山卻藉由〈大學〉的治國、平天下之順序詮釋大同。他的博愛因主權的界線而有親疏遠近之差序。他畢生奉獻於革命事業,其目的就是為四萬萬中國同胞建立一個幸福新中國。當四萬萬人的食、衣、住、行不虞匱乏之後,這個新中國才會進一步追求平等、無壓迫的國際秩序。康有為和孫中山的理想雖然美麗,卻離現實太遙遠。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論述可稱為政治烏托邦主義。

參考文獻


Kuhn, Philip A.(孔復禮),1993,〈西方對近代中國政治參與及政治體制的影響〉,《新史學》,第2卷第3 期,頁117∼127。
王爾敏,199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商務。
王遠義,2001,〈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頁249∼274。
李澤厚,1996,《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
楊貞德,1997,〈歷史、論述與「語言」分析 ── 波卡克(Pocock, John G. A.)之政治思想研究方法述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4期,頁151∼1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