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30.31
  • 學位論文

李商隱詩接受史重探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摘要


本文旨在借鑒「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的理論方法,描述李商隱詩的接受史;更確切地說,即是透過德國接受美學「康士坦茨學派」(Constance School)耀斯(Hans Robert Jauss, 1921-1997)在〈向文學理論挑戰的文學史〉(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一文所揭示之重建文學史的七項論點,將李商隱詩置於「由雅入俗」、「化俗為雅」、「比興說詩」的詩歌語境中,觀察它在各種不同論述脈絡底下,各自呈現出什麼樣獨特的面貌,進而據以推定這些解釋模式所隱含的理論間架或文學觀念,最終的目的,則是勾勒出有關李商隱詩的詮釋發展史。 本文重新規劃李商隱詩接受史的分期。第一期︰「由雅入俗」審美視野下的李商隱詩接受受;第二期︰「化俗為雅」審美視野下的李商隱詩接受;第三期︰「比興說詩」審美視野下的李商隱詩接受。每一期都有其對應的詩學議題,也各自有其對應的論述,牽制著李商隱的接受情況。本文以為,「由雅入俗」期的期待視野,一味追求俗美,李商隱在這個時期較難得到認同、呼應,所以,於此時期遭受冷落。「化俗為雅」期的期待視野,全面求雅,李商隱詩正好符合其美學標準,所以,出現了一個專屬於李商隱詩的時期,李商隱詩得到充分重視。「比興說詩」期,由於特殊的外緣背景、內在詩學理路的轉變,兩相配合激盪下,李商隱詩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被挖掘出更為豐富的潛能。

參考文獻


函 可著,嚴志雄、楊權點校:《千山詩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王禮卿:《唐賢三體詩法詮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被引用紀錄


吳雅雯(2014)。《花間集》詞牌格律考〔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070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