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31.159
  • 學位論文

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

Unfulfilled Dream: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ose who grew up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張炎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文學史」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文學的歷史」,亦即文學實際發生的歷史軌跡,一是將這個軌跡紀錄下來的文學史著作,本論文要探討的是屬於後者。文學史既是由人為所紀錄,它反映的是書寫者「當下」的「真實」,而不是真實的「過去」,它是由書寫者以「當下」的眼光書寫過去的歷史,藉由對文學史著作及相關史料的研究,可以返回「歷史」現場,發現書寫者的心靈、其回應的時代問題,及文學發生的過程,也可以減少當今部分「臺灣文學史」論述去歷史化、去脈胳化、去臺灣化的高度風險。 臺灣的文學活動最早是自清代開始,以方志〈藝文志〉的形式被紀錄下來,它是由官方編纂,以資治教化為宗旨,收錄大量來臺官吏的宦遊文學,但他們多數沒有寫作「臺灣文學」的意識。日治前期,連橫《臺灣詩乘》和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分別代表臺、日文化研究者書寫臺灣文學的雙璧。 本文的「日治世代」指的是出生於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左右,在1945年日本戰敗時年齡大約30至40歲上下,且在戰前就開始發表關於臺灣文學評論,或具有文學史性質文章的臺灣人文學者,他們是王白淵(1902)、楊逵(1905)、楊雲萍(1906)、徐坤泉(1907)、王詩琅(1908)、黃得時(1909)、劉捷(1911)、廖漢臣(1912)等,他們都是活躍於新文學運動鼎盛時期的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且跨越至戰後仍持續書寫臺灣文學的歷史。本文將以三個歷史階段來討論日治世代的「臺灣文學(史)」書寫: 其一,1930至1937年。經由爬梳以臺灣人活動為主體的新文學雜誌中的文章,我們發現文壇所使用的詞語歷經臺灣文學®鄉土文學®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的演進過程,進而完成自我命名。文學者也透過不斷探究臺灣文學的獨特性,建構其主體存在價值,體認到它在世界文學中的位置。 其二,1937至1945年。在皇民化的風潮下,以島田謹二、西川滿為首的日人文學者,倡導「外地文學」論,企圖邊緣化臺灣文學,黃得時寫下第一部,也是未完成的〈臺灣文學史〉,揭櫫臺灣文學的特殊性與自主性的精神。 其三,1945年以後至70年代。在中國史觀的政策嚴控下,「臺灣文學」被迫消音,以「鄉土文學」代稱,並淪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分支,日治世代的文學者必須再次召喚「臺灣文學」,他們或試圖在「方志」中寫史,或在言論篏制的夾縫中不斷地書寫,使「臺灣文學」香火得以傳遞下去。 1987年,葉石濤完成《臺灣文學史綱》,延續44年前黃得時未竟的文學史志業,實現日治世代文學者寫史的夢想,永續傳承臺灣文學傳統。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 吳密察,《唐山過海的故事-臺灣通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7.26。
• 江寶釵主編,《《黃得時全集》整理編輯計畫-2002年期末報告》,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論日治末期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權之爭〉,發表於「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2。

被引用紀錄


蔡文斌(2011)。中國古典小說在臺的日譯風潮(1939-1944)〔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252
吳昱慧(2011)。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017

延伸閱讀